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杜立民  王如琦  肖赵华 《资源科学》2021,43(10):1961-1975
面对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建设及绿色发展新需求,生态创新如何影响该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基于201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首先,研究了生态创新对生态经济发展的线性影响;然后,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生态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最后,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索了异质性收入水平下,生态创新与生态经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态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创新通过提升绿色技术扩散,而非绿色技术进步来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发展;②生态创新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存在双门槛效应,即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生态创新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且其影响程度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规律。本文建议应从提升生态技术创新能力、防止“一刀切”政策以及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来促进长三角地区生态创新一体化,从而助力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环保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升,长三角两省一市加强合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洁净生产,建设"绿色长三角",加大了对生态及环境保护科技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梳理长三角两省一市环保科技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内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状况分析入手.结合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选择,提出了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凭借资源和政策优势承接FDI获得了比较优势,实现了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却无法实现功能升级,且陷入跨国企业的低端锁定状态。鉴于此,长三角地区应有序地从制造业承接转向新兴产业的集聚,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昆山市为例,探讨了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了长三角从制造业承接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变迁动力与变迁机会,并提出了长三角从承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变迁路径,诸如高新技术化路径、新兴产业配套路径、有序退出淘汰路径、科教资源产业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能源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情况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在分析长三角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两省一市能源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提出了促进上海及长三角区域能源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永时 《情报探索》2007,(11):40-42
调研地处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合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对信息资源持续需求的趋势,在"大区域、大经济、大发展"思想指导下,探讨了建立一支长三角高校图书馆科研信息联合服务队伍,为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合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又有联动发展的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服务于长三角、服务于长江流域、服务于全国。为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区域,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提升区域合作的功能和效率,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避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相似文献   

8.
区域一体化与技术水平的“俱乐部”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技术收敛的作用机理探讨的基础上,采用横截面方法考察了长三角地区技术的收敛性,并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动态模拟了长三角地区内部之间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累积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同时区域内三大地区在系统内相互作用产生了动态联动效应.该地区的发展模式为其它区域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技术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导致产业政策存在差异。对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进行比较,可以清晰识别政策的布局,为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奠定基础。[方法/过程]以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2015—2019年出台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属性—政策结构"分析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主题识别等方法,对比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前后阶段各区域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发展态势。[结果/结论]政策属性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后各区域政策发文数量明显增加,并趋向强管控态势,但文种"缺位"明显。政策结构方面,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的主体合作发文逐渐增加,京津冀区域则呈下降趋势。京津冀区域侧重基础研发和打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区域侧重智能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珠三角区域依托国际市场环境,侧重人工智能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提炼中小企业文化成果,打造长三角优势产业集群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产业集群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产业集群文化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文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文化特征,分析了产业集群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对政府、行业协会、中小企业和理论界进一步推进优势产业集群文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长三角区域战略支持,如何更好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深化的关键。立足于长三角城市群内六大核心城市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部分关键指标之间的绝对量差距,利用首位度来测度核心城市在都市圈内的经济影响程度,进一步比较了六大核心城市差距。最后,在分析和总结区域间城市增长效应差异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俊军  虞孝感  解晓南  刘红  唐琦 《预测》2005,24(2):16-19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导区和示范区,但是其区域发展已处于极为关键的转型期,原有的发展方式面临重大挑战。本文对于长三角地区在"十一五"规划期内推进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的战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依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 000美元以上时,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将发生较为根本的改变。在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长三角业已迈入世界上中等收入地区行列,其经济发展水平已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准确把握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树立促进结构调整的新思维,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应当成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同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与海洋产业等将会是带动该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21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10个评价指标数据值进行了分析。由因子分析法,提取出规模因子、民生因子、发展因子,算出综合得分,最终得出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和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过Q型聚类,把长三角26个城市聚为四类,分别是经济高等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经济初等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共进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亟需尽快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勇当科技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其中,如何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有效融合,加快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汇聚产学研的创新力量,从根本上消除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长三角区域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首先就长三角区域各个城市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接着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科创产业融合态势,对产业基础和优势进行概述,就其产业链的薄弱点进行梳理,同时围绕产业链中的问题,以及今后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有效融合的着力点提出建议.最后,针对长三角区域整体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泛长三角区域的形成推动了各区域主体的经济发展,而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需要良好的区域合作机制及制度来保障。现有的泛长三角协调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弊端,制约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找出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存在的问题,并以此针对性地建立新型的泛长三角协调机制,推动泛长三角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工业经济知识基础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经济知识基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技术-组织关系三重螺旋模型联系起来,构造区域经济知识基础结构模型,并利用我国统计年鉴中工业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工业经济的知识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知识基础的整体看,长三角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从知识基础的结构看,长三角经济区的知识基础结构更为合理;从知识基础的差异看,珠三角一体化的程度最高、其次是长三角;从创新三重螺旋的模式看,珠三角经济区更接近重叠交互模式;从组织所有制类型看,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长三角知识基础要优于以外资推动为特色的珠三角。  相似文献   

18.
加强长三角区域产业知识创新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作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默会知识的生产与扩散,建立长三角区域产业知识创新体系对长三角未来产业的发展乃至全国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默会知识生产与扩散、共享机制及环境的研究,探索长三角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季民卿 《科技通报》2021,37(5):120-124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科普产业和公共科普服务的发展对于科普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普联盟,对于发挥科普场馆对提升长三角地区全民科学素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为例,剖析区域联盟的构建、运行与战略发展路径,通过项目创新实践,思考区域科普联盟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际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创新人员及创新资本空间关联矩阵下,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及数字经济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创新产出的提高,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都市圈城市,非都市圈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创新差距。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且只有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合理的区域吸收能力能有效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