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治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结晶。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现代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长,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法治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结晶。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现代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长。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市民社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的一切私人领域和非官方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市场经济、契约法理、组织自治、公共领域、多元文化五个方面系统地体现。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培育,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理论,源于古希腊,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西方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研究更趋向于实际。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吸收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政党学说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直至今日对于我国和世界的市民社会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正确理解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可以促进市民社会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从现实意义和学术方面,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都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是民法存在的社会基础,民法的价值理念不过是市民道德的升华而已。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市民社会,认可肯定市民道德,张扬民法的价值理念,应成为我们制订民法典、完善我国私法制度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哲学)等三重维度进行过论证。但是,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以更为科学的用语,逐渐替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种“市民社会”概念在哲学中的被替代,凸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市民社会是在近代从政治杜会中分离出来,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商品的经济社会。我国从未出现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培育、发展和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组织载体。当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冲突,规定着在培育我国的市民社会中,要注意克服其缺陷,用社会主义政治社会的人民性调节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中国的社会正在实现结构性的转型。可以预见,必将出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这是认识、研究和解决我国现在和未来各种社会问题的立足点。 “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现在,平均寿命居世界前列的日本及欧美许多国家都已面临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据推算和估计,再过四五十年,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将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而中国也会在2000年进入“老人国”的行列。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将对很多国家和整个世界造成深刻影响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科学地研究、积极地解决。 一、中国正在发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理性主义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综合发展而培育出来的。自从黑格尔、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的概念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背景的不同,其内涵也不断地有所发展、变化。 有的同志认为:“市民社会是西方文化之产物。”“中国不可能发育出市民社会。”因为“从历史看,中国国民不接受理性主义文化。”而理性主义文化是市民社会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中国传统音乐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宋代市民音乐迅猛发展,表现在瓦子勾栏专业演出的出现及其以及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等主要乐种的形成。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促使整个社会生活格局倾向于市民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上看.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逐渐产生和壮大起来。由于历史和化的原因。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可以保持天然的良好关系,这使得市民社会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第一,市民社会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动力;第二,市民社会在促进经济市场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市民社会可以更好地保障个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术语,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伴生物的市民社会也悄然兴起,其对民主法治的政治诉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从市民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过规范后的市民社会的发展将对政治文明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宪政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民概念是公民社会的特有概念,它界定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揭示了公民的权利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性,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公私法的划分对宪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私法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宪政建设应当以公民社会的建构为起点,将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相结合,并以经验理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从法学的角度来解读市民社会,更多是从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出发。市民社会与民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不仅表现在二者历史进程的相互交融性以及二者的价值相通性,更表现在二者的互动发展。认清市民社会和民法的关系对于我们培育、发展和完善市民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人本视角与公民政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其理想境界是人的交互主体性和谐。因此,我国建构和谐社会,需要从政治上建构和谐的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政治主体性的提高,推行公民政治。由于公民政治的本质内容就是公民利益博弈、分配和满足的规则体系,所以,建构和谐的公民政治社会,又需要健全公民进行利益博弈的政治市场机制,发展公民社会自治,以实现社会利益的主体共享,达到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领域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如果放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背景下来理解,更有助于把握其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要保障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借助于国家的适当干预。国家在干预经济、干预市场时必须依法进行,在公权与私权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实现市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民道德权利是公民社会建构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初步形成,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公民道德权利严重缺失。因此,强化公民权利意识、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健全公民权利保护机制是构建公民社会和维护公民道德权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中国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学者们追寻中国公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讨公民社会与全球化、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作为框架模式的"公民社会"进行理论诠释,也对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创新了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党中央为了能够充分顺应我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决策主要以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在此项决策中,最突出体现的就是公民的政治文化,其不仅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处于社会急速变革中的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政治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新类型民事案件日益涌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突现出严重滞后性。当事人因“新类型权利”或“形成中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体现出的诉权称之为“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本文主要研究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概念、特征、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还探讨了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提出、表现及保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为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面对不断新涌现的民事纠纷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在诉权方面的立法修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公民教育的政治——文化范式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