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省级党报纷纷实施媒体融合转型,开通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打造移动党报.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号旨在提高省级党报对微信用户的影响力,从而确保党占领移动互联网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5月上线,是全国第二个开通的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号.根据党报的定位和微信的特性,江西日报社确立了《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原则:提供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构建有信有爱的互动平台,打造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经过《江西日报》新媒体部四年的运营,公众号已经拥有近400万粉丝用户,影响力排在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相似文献   

2.
韩鹏飞 《青年记者》2017,(24):72-73
近年来,省级党报与时俱进,实施媒体融合转型,打造“两微一端”.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号是继省级党报法人微博之后的新的媒介形态,旨在提高省级党报在移动互联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传播主流声音,确保党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上的话语权. 江西日报微信“10万+”热文的内容特征 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5月开通,是全国第二个开通的省级党报微信公众号.经过四年的运营,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在全国省级党报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和江西媒体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前列,涌现出一批阅读量达到“10万+”的热门文章.  相似文献   

3.
刘丹  苟莉  王雁  杜亮 《编辑学报》2018,30(4):406-409
以《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网站注册用户为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其对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需求,分析调查结果并制定下一步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方向及改进措施,以期达到提高微信公众号关注度、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目的,构建优秀的微信公众平台。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党报探索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式。本文选取“伊犁零距离”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及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提出吸引受众的有效策略,以期在融媒体大环境下能够提升党报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掌握话语权,也能够为其他党报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时代下,地方党报也开始借助于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平台,对党政事务信息挖掘、内容组织与刊发等,作出数字化、网络化的改革创新。其中微信公众号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微媒体"之一,地方党报通过公众号平台的运作,吸引更广泛普通民众参与到党政事务、时政资讯的了解与学习之中,与基层群体展开网络化的互动交流,不断深化党报信息传播的内容深度,从而促进党报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与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数量持续增长.报纸、广播等开通微信公众号已成常态.在如今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越发红火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实现突破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策略及影响力,以期为其他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都市报开始大力发展报纸微信公众号。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大河报》微信公众号为例,首先从推文的选题类型、推送时间、内容呈现等方面分析了都市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其次从内容运营、受众运营、渠道运营三个方面探讨都市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最后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都市报开始大力发展报纸微信公众号。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大河报》微信公众号为例,首先从推文的选题类型、推送时间、内容呈现等方面分析了都市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其次从内容运营、受众运营、渠道运营三个方面探讨都市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最后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瑶瑶 《今传媒》2016,(8):75-76
新媒体技术与传播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开始与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融合。本文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微信公众号为例,首先对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进行概述,其次介绍了传统电视媒体公众号运营所用的策略和方法,如基于受众需求创造内容、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等;也提出了目前公众号运营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同质化严重、标题党盛行,以及扩大节目在年轻群体受众中的影响力、赢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广大科技期刊扩大传播、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具体落实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就是要注重内容的策划以及表现形式。本文以科技类期刊《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为例,探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策划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苏晓暹 《今传媒》2016,(1):43-44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信息编辑方面趋于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内容层面,《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挥传统优势,坚持时政新闻的改写与整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注重信息服务,贴近微信用户需求.话语层面,《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信息文本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平实、贴近新媒体用户,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上张弛有度.《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传统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世界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在信息编辑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其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劳动保护》杂志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培养新媒体团队,建立以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为载体的新媒体矩阵,借助新媒体发声,搭建互动平台,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提升纸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王彗玲 《青年记者》2016,(29):60-61
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目前,继开办网站、微博之后,微信公众平台又成为传统媒体新的竞技场,一些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的微信公众号.《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影响力较大的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已达90%,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目前已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已开通运营.虽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具有数量优势,但粉丝数量超过10万、单篇文章阅读量过万、在微信平台有影响力的大号还不多,像央视新闻、壹读、FM91.8这类的优质账号还比较缺乏.①  相似文献   

14.
成博 《今传媒》2020,28(1):21-22
本研究旨在借鉴Keller的“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简称CBBE)思想上,通过将传统党报的微信公众号实践作为其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重塑行为来加以理解。将其品牌资产按品牌认知和品牌联想两个维度,分析传统党报的新媒体产品构建,在读者(顾客)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并不断强化其品牌联想的具体实践。探讨传统专业媒体,尤其是传统党报在新媒体时代盘活品牌资产、提升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对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帮助企业客观评判微信公众号价值,指引自媒体微信公众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影响力。[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熵理论构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评价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以4 876条微信公众号数据为样本,展开实证研究,并同清博指数、新榜指数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提升对策。[结果/结论]模型评价维度完整,变量更丰富,能够修正文章造假对影响力的数据偏差,评价效果较好,更能真实反映微信公众号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在编辑方面制作精良,比其它纸媒的微信公众号要更胜一筹,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国青年报"也并非完美无缺,通过与《中国青年报》相对比,它在逻辑性和严谨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分析比较《中国青年报》及其微信公众号在编辑方面的差异性,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且从个别到一般,为其它报纸微信公众号在编辑方面的内容设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微信出版门槛较低,不受成本限制,在关注度经济时代,如何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成为重要课题。文章以《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为例,分析其作为医学领域中一个小分支的口腔医学期刊,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转发、分享、讨论等多种读者参与的方法,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度,实现期刊信息的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微信公众号因其具有权威性、灵活性、服务性等特征,成为移动互联网平台中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地方党报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制作传播中,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成为常态。本文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探讨党报微信公众号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9.
为疏通党在地方治理"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能够听到党的声音,了解党政决策,自觉拥护党、相信党、跟随党,削减党基层治理阻力,党报在地方发展积极与互联网相融合,申请微信公众号,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民、利民、为民资讯,同时基层群众能够在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中拉近与党组织的距离,继而提高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丰富党报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探析地方党报微信公众号运营方略,以期助推"互联网+"党报模式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兴利:根据2016年3月《微信影响力报告》,保守估计微信公众号在1300万以上.根据公众号"档案微平台研究"统计,截至2017年1月底,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384个.本期沙龙,请大家一块儿来谈谈档案微信那些事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