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玮 《东南传播》2018,(3):74-77
城市社区传播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是转型期的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的政策倡导、社区居民的沟通诉求以及传统媒体的求存探索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呈现出结构功能取向、大众传播聚焦、测评体系缺失三个特征。为了能更贴合城市社区传播实践、更好促进城市社区"可沟通"价值诉求的达成,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城市社区共同体意识生成机制的揭示、移动互联语境下城市社区媒介转型实践的探索、城市社区传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城市社区居民的类型特征提取与媒介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2.
如何重建乡村社会的归属感,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研究范式,选择了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和社区活力的傣族村寨曼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索传播基础结构在乡村社区归属感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传统民族村寨中,微观层次的人际传播和中观层次的组织传播,在曼朗村寨社区归属感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主观印象,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多样化发展与传媒转型语境下,五种传播渠道中的城市形象表达及其影响因素。以武汉市为个案实施的经验研究数据显示,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已深刻嵌入城市公众的传播基础结构之中,成为其传播系统的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本地省/市的主流媒体描绘的城市形象最为正面,其次是当地社区/小区、小区邻里的人际传播、全国性的媒体。最后是互联网站/论坛,这一发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预设。  相似文献   

4.
谢静 《青年记者》2021,(18):12-16
本文以上海城市社区媒体的经验为基础,总结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公共传播的变化,分析其运作方式与特点,反思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媒体的社区传播,不仅参与构建了城市社区的新形态与新关系,而且再造了城市公共传播体系。考察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传播,促使我们反思有关社区与媒体的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5.
吴麟 《青年记者》2021,(18):19-20
社区传播具有双重意涵:不仅是在社区中的传播活动;而且是以传播行为建构社区。以新闻创新为观察视角,当前既有媒体创办社区媒体是一种创新实践。案例显示立足于嵌入性、建构性的社区传播,社区媒体方能焕发生机。具体行动者需要辩证地处理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找寻并遵循适宜于中国语境的实践逻辑,方能实现新闻创新愿景:持续地以高质量的社区传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传播成了现代社区管理的主要手段。社区传播参与机制中最主要的是媒介平台以及社区活动管理中心,通过管理中心以及媒介传播,促成社区内的服务与互动。它可以引导居民参与城市政务,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提高了民众的生活素质,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沈波  汪栾 《新闻战线》2023,(22):88-90
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未来社区建设,为构建可沟通的城市社区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杭州高新区(滨江)未来社区通过打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营造服务民生的数智场景、塑造面向未来的生活全域,在传播基础设施和可沟通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创新探索,为未来城市社区图景提供了现实路径和长远想象。  相似文献   

8.
社区传播是在空间层面与文化认同层面都更贴近社区用户需求的传播活动,它为主流媒体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契机.同时,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推动,为主流媒体深耕社区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对比分析OK家、智橙生活以及U我这三家主流媒体城市生活服务平台的运营状况指出,城市生活服务平台的发展应当抓住社区服务与智慧城市两大发展机遇,打造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平台,将更多的产业相关者转化为媒体的商业资源,改变目前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2):40-44
约束与创新是组织传播的重要属性。民俗本身包含传播性,乡村社区民俗文化传播中也存在约束与创新属性。乡村社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组织,乡村社区的民俗传播由此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通过利用民族志方法对桂东南L村进行实地考察,以"挂灯"和二月二庙会两个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例,对乡村社区民俗传播的约束和创新属性进行辨析和描叙。  相似文献   

10.
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由于其融合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因此成为媒介社区中的主要信息传播形态.如果说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1.0的话,那么大众传播和聚众传播则依次是人类传播2.0、人类传播3.0.聚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不仅将营造更加辉煌的媒介景观,而且将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传播机制和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1.
尚勤 《东南传播》2011,(12):85-87
微博信息正在以“碎片化”的形式和海量化的规模进入大众传播系统中,微博的社区化更是加强了信息的精准传播。而微博的社区化对新闻讯息的把关控制、传播内容、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和受众都带来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社区的传播结构及机制的分析,从而探讨微博社区新闻信息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小区业主论坛为代表的新型社区媒体的兴起,弥补了主流大众媒体的社区传播缺位,成为社区公共参与主要的交互平台,对社区建设具有显著影响力。通过田野调查,对所选案例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探讨新型社区媒体的传播特性,重点剖析社区媒体在整合社区公民、预警公共事件、疏导公众情绪、涵养公民素养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进而指出我国新型社区媒体在培育社区公民素养、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民主管理方面的可能路径及其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3.
于淼 《青年记者》2016,(14):33-34
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社区传播的研究同样方兴未艾.本文对国内社区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已有研究的视角及理论基础,并尝试对未来的社区传播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辛伟  徐雯 《东南传播》2016,(2):74-76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住宅结构的改变、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邻里关系日渐冷漠和隔阂,邻里交往意愿受压抑,邻里陌生、个体孤独、缺乏公共参与热情是当前邻里弱关系的表现,这与我国强关系发生效用的社会现实不符。社区媒介作为社区传播的信息渠道,理论上能够提高居民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人际沟通和交往,提高群体交流、群体归属和群体认同意识,从而改善邻里关系。然而,经研究表明,社区媒介并没有促进邻里互动和交往,对改善邻里弱关系问题作用不大。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媒介的桥梁作用,改善社区传播状况,建立邻里强连接纽带,这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鹏飞 《传媒》2018,(4):89-90
当前绝大多数社区传播更多依赖新兴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效用发挥.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传播应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长时间并存的场景下,强调两者的配合.本文以营销界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支撑,结合社区传播理论和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状况,提出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社区"整合传播"的观点,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社区"整合传播"模型,以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根据受众群体不同特征采用不同传播模式或偏向于传统媒体的"重"传播模式,或偏向于新兴媒体的"轻"传播模式,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形象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城市精神,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超级计算机、无线接入、传感技术、“云计算”等是实现城市形象进一步广泛而有效传播的基础,随之而来的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也开始发挥作用。本文以杭州为例,分析城市形象传播如何借力大数据,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传播策略,从而提升城市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李竹芳 《东南传播》2013,(11):44-46
自远古时期人类聚居而来,社区从初露雏形到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了社会中重要的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区的成熟更成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追求和愿望,但社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不置可否的现实,伴随而来的是社区传播研究的兴盛。本文应此潮流,同时另选角度,将视野投向尚显"年轻"的县城社区,结合社会学的方法,在对山西静乐县城三个代表性社区调查的基础上,挖掘其传播结构。  相似文献   

18.
王钰涵 《东南传播》2023,(4):125-127
在信息社会中,无论是居民还是社区工作者,都有对附近环境的认知需求,而社区媒介则成为回应地方性信息需求、还原周边环境可见性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数字媒体集合体的社区媒介立体化地嵌入到社区传播场景之中,对环境事实、行动规则以及情感信息进行传递,这提升了社区作为物理空间和行动情境的可见性,建构了个体对于社区的动态认知。而社区信息传播网络的重构也将分散的个人重新连接在一起,为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信息传播和组织动员提供了传播渠道和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播基础设施理论将社区媒体、社区组织和人际沟通构成的社区轶闻传播网络整合连通性(ICSN)视为社区可沟通性的关键指标,而移动传播和平台社会的媒介环境变迁为理解微信促进社区参与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以北京市Y街道的30个社区为例(N=1,798),通过多水平模型,分析了一般ICSN与微信ICSN在不同社区中影响居民邻里归属感和线下社区参与的机制。结果发现,基于大众媒介和现实交往的一般ICSN能够同时促进邻里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度,而由社区微信公众号、社区组织微信群和社区微信人际轶闻传播构成的微信ICSN尽管提升了邻里归属感,却降低了线下参与;对线下参与而言,一般ICSN在多民族社区和外地居民融入上拥有微信ICSN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上述发现对传播基础设施理论的贡献和提升社区轶闻传播网络连通性、促进本土社区参与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社区传播具有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的功能,可以成为社区内外沟通的桥梁,能够培养居民民主参与的意识。针对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要有效整合新媒体功能与社区原有功能,更好地以社区传播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