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的大型研究项目<传媒类型:改变社区粘合纽带>发现,财富或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不一定造成归属感,而有效的社区传播基础结构能够积极培育归属感和集体效能,即相信"我们"的参与能够携手合力解决社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23):17-21
乡村旅游传播的影响是乡村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乡村性"为显著特征的乡村旅游传播对村庄社区文化的影响尤值得关注。笔者在对桂东南L村进行长期田野调查中的发现,"乡村性"在乡村旅游社区文化中主要表现为"地方化",但"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更迭或交叉。  相似文献   

3.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2):40-44
约束与创新是组织传播的重要属性。民俗本身包含传播性,乡村社区民俗文化传播中也存在约束与创新属性。乡村社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组织,乡村社区的民俗传播由此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通过利用民族志方法对桂东南L村进行实地考察,以"挂灯"和二月二庙会两个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例,对乡村社区民俗传播的约束和创新属性进行辨析和描叙。  相似文献   

4.
归属感是影响虚拟学习社区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变量,对增加学习者虚拟学习中的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及情感投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量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是由个人能力认同感、学业成就感、同伴关系融洽感、学习期待感、虚拟学习社区投入感等五个因子构成的多维度结构,以此为基础编制的《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理论基础,以江西南昌市为例,试图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结构现状,并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个方面对城市社区传播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人类传播作为社会成员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可以说天然地同社区建设联系在一起,二者的关系也就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著名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SandraBall-Rokeach)带领的南加州大学一个课题小组展开的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改变社区粘合纽带》,以多种研究手段对网络化时代传媒转型背景下传播系统和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资料扎实的发现,并推动了鲍尔-洛基奇将其以往同梅尔文·德福勒(MelvinDeFleur)合作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论”(MediaSystemDependencyTheory)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演变成“传播基础结构论”(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Tneorv)。本文对上述学者的这一研究项目及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从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传播与社区归属感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该项目对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1):12-16
本文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广西东南部L村进行了持续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得了大量乡村旅游传播资料。调查发现,伴随该村旅游传播活动的推进,村民对社区认同不断发生变化。在乡村旅游跨文化传播的建构与生产中,村民的社区认同呈现中心化与边缘化并存的悖论。从长远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会损毁当地的传统文化,消解当地人的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之间承上启下的“接点”,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的领域。乡村社区实体公共空间与网络公共空间之间正呈现出交融互构的转型趋势,客观上推动着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与传播的数字化互融,但也暴露出公共空间潜在的公共性困境和结构性矛盾。由此,本文探讨乡村社区公共空间传播治理的发展出路,为推动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21,(18):8-8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是鲜活素材的源泉。社区传播不仅满足了社区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激增的信息需求,开辟了新闻报道的蓝海;而且肩负起社区建设和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的使命,成为探索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社区传播的实践应当深入开掘信息传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顶层设计、联动机制、社区媒介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居民日常生活的"传播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0.
系统梳理海峡两岸乡村文化建设比较,重点比较有关两岸及闽台乡村文化传播、发展、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比较视角的相关研究阙如,结合闽台乡村文化传播策略和发展路径的应用对策比较研究匮乏。阐述闽台乡村文化传播策略的比较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福建美丽乡村建设与台湾乡村社区营造乡村文化建设的异同点,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符号等方面的策略比较,闽台在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城市文化的互动发展的比较,采用比较研究、个案分析、扎根理论等方法,选择闽台的历史文化名村具体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乡村信息传播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与反思:理想上人们普遍认为乡村信息传播能够为农村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人们对乡村传播的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使得乡村信息传播所发挥的作用甚微。因此,本文提出乡村信息传播应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增强其信息获取能力,加强乡村信息传播方式与方法、机制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网络社群参与对个体社区归属感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网络社群参与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动机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娱乐消遣动机则无法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同时,网络社群参与的卷入程度和自我揭露程度都可以正向显著预测个体社区归属感,但满意程度无法显著预测。总体而言,网络社群参与有助于个体的线下社区归属感,这体现了网络社群的"连接"和"黏贴"原子化个体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部门,在意识形态和知识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先锋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前提和知识基础。文章以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图书馆为例,基于建设美好乡村、共建美好家园的诉求,结合“互联网+”技术手段研究阅读推广策略的制定、优化和迭代,不仅对文化传播推广服务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描述,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推广普及策略,使图书馆在本地阅读和知识传播服务上更具执行力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传播媒介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中,并改变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建构着新的社区文化。文章以媒介研究的实践转向为路径,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乡村青年是如何统合新旧媒介进行媒介实践活动,媒介在乡村抗疫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在实践中又产生何种主体关系与文化。研究发现新旧媒介彼此交融混搭,甚至传统媒介被重拾,两者共构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力"。青年并未被媒介结构反制,他们发挥创造力与能动性,成为抗疫行动的主体。媒介实践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再现或描述现实,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社区信息学的“社区”视角及相关研究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立耘 《图书馆》2012,(5):50-52,80
社区信息学是研究ICTs在社区的应用及如何利用ICTs促进社区发展的新兴学科,其重点对象是乡村社区、边远社区等基于地理区域的社区。社区信息学重视从社区层次展开研究与实践,相关议题主要有接入、社会资本、赋权、能力建设、社区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人们在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以及网络社区归属感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人们通过网络联系的人呈现出"差异格局",同龄人和朋友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二、人们通过网络主要维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三、大多数网络社区参与行为停留在"浅层参与"层面,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四、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与网络社区归属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网络社区归属感是可以逐渐培养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人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更多,网络社区的归属感或许会有上升的趋势.但这还有待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17.
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年是社区的主体,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为了探索互联网和青年社区归属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为例,对社区中20~44岁的青年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对其互联网使用情况、利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情况、社区归属感状况进行调研,基于青年居民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互联网给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SoLoMo媒介生态构建将对城市居民的本地归属感产生直接影响,许多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Milleretal,2012)所发布的"本地新闻爱好者"报告显示,热衷关注本地新闻的人与社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当下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论证友好的本地传播环境与居民社区归属感之间的关系,但如何构建友好的SoLoMo媒介环境却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提出评估SoLoMo媒介友好度关键性指标来探讨城市文化与城市新移民群体间如何建立更好的连接。  相似文献   

19.
顾雪松 《新闻窗》2014,(6):26-27
在社会进程中,人类传播文化大致经历了口语形态、文字形态、印刷形态、电子形态以及网络形态五大变迁历程。少数民族乡村社区的传播活动没有经过读写的过程,也没有经历文字、报纸、杂志一类的纸制媒体,普通乡村常见的墙体广告也少见,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从传播形态的演进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是从口述传播模式直接转换到电子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无传播不社会,无传播不政治.全球传播的今天,日益普及的现代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乡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未来发展走向何方?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俗称独坡八寨)的上岩、坪寨两个侗族村寨和孟冲苗寨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多点民族志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