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歌文本因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而使其翻译产生了特殊性和复杂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将译文和原文关联起来进行相似阐释的过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诗歌文本进行阐释翻译,对诗歌“原生态”美的保留和意境传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苏轼的代表作《定风波》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中基于语言、意象和意境三个要素进行“阐释性相似”关联的必要性,证明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指导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关联理论自1986年提出后得到不断完善并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翻译研究。然而关联理论很少被用于诗歌翻译,更不用说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在诗歌翻译中,最佳关联是原文与译文的重要评判方法。本文从诗歌的"音韵"及"信息"两方面来考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与其两个汉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认为可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三种译文进行比较与分析后可知,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性等概念在诗歌翻译评论中具有其他译法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翻译批评是对译本的评价.从文献上看,翻译批评的方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但将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批评的探讨尚不多见.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Wild Nights-Wild Nights(<暴风雨之夜,暴风雨之夜>)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和最佳关联性等概念在诗歌翻译批评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找到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中语境观分析了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翻译,分析了人类理解文本方式的特点,得出翻译是个延绵不断地寻找挖掘文本含义的过程的结论。另外,就如何在诗歌翻译中寻找最佳关联,传达意象的隐义方面有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文化缺省是诗歌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诗歌翻译的特点决定了在译文中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的重要性。关联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文化缺省问题的途径,即:翻译应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直接翻译是由Gutt提出的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的一种翻译理念。通过找出原文中的语义、句法和语音交际线索,译者可以在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原文本的特征,解决诗歌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欢  孟增辉 《海外英语》2014,(15):126-127
从认知语用理论出发,结合隐喻认知观和关联翻译理论,对诗歌中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实例性的分析和阐述,提出译者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认知效果的最佳关联就是翻译力求达到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译者在翻译中的思维对翻译的策略选择和译文的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关联-顺应理论模式来阐释译者在翻译中的思维过程,以期能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推理和选择分别是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翻译实例的分析,找出在翻译思维中应该如何推理和选择。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起初是用来解释人类交际行为的理论,其框架下的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一种语内语际间的交流,交际的成功在于最佳关联的传递。运用格特提出的"直接翻译"方法,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音律、词汇、句式、意象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风格翻译。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有关人类认知的重要理论,它对翻译实践的意义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关联理论在理解原文和再现原文上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用来解释、指导翻译活动。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关联翻译的实质是要求译者应当尽量使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期待相吻合。本文试图通过等值理论与关联理论的兼容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等值理论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其核心是"目的论"。对目的论的评价有褒有贬,在批评的声音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功能派理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通过比较分析《红楼梦》中"护官符"的两种译文对此批评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文学翻译中运用目的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崔兰 《海外英语》2012,(9):160-161,164
古代诗词是各种语篇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种,无论是古诗词本身还是其翻译情况,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已有很多,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红豆词》语篇特点进行分析与解读,来剖析图形—背景理论对于古诗词理解及其翻译的作用,希望能对以后的中国古诗词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苏珊巴斯内特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通过分析唐朝诗人柳宗元所作唐诗《江雪》的五个译本,指出,正如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所长成的植物会有所不同,对同一首诗的翻译也会因译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诗歌移植的成功取决于译者能否从读者转化为作者,解放语言符号,使其进入一种流动状态,然后再凝固入另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15.
宋庆福 《海外英语》2012,(14):165-16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拟从四个方面比较和评述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归化"、"异化"、文化误释以及意象传递等。最后分析得出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诗歌是可翻译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规范与严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3):127-129
翻译规范论主要是从描写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翻译是涉及两种文化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它必然受两种不同的文化规范限制。严复的翻译向来是翻译界评论的焦点。在他翻译里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都是受当时的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本文就试图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解释严复的翻译,探讨严复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以给予他的翻译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霍姆斯的诗歌翻译理论涉及可译性、译者条件和翻泽策略等诸多方面.本文意在以霍氏的五篇相关论文为根据,对其涛歌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歌《节妇吟》因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在浩瀚如海的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回译,对比研究各译本的得与失,以此来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引进回译这一概念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再现原文的力、音、形,尤其在诗歌翻译上。从诗学和翻译学的视角审视汉诗英译,在再现或重构原诗意象、意境、意蕴方面对H.A.Giles、林健民、卓振英、许渊冲所译《回乡偶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诗歌的翻译重在译出诗的化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