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处置突发事件,是武警部队的重要任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由于突发事件国际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所以国际媒体尤其是西方强势媒体都争相报道。对我国的这类新闻,他们更是不遗余力,与中国同行争夺突发事件报道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马凯俊 《新闻世界》2011,(11):205-206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权中“失语”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尤其是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国家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层面,对我国媒体近十年来对突发事件对外报道中所积累的经验,略做回顾、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眼中,话语体现为将声音作为手段和目的进行传播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话语权.话语权不仅仅是指说话权,而是指控制舆论的权利.就我国对外新闻报道的话语权而言,话语权实际上指的是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运用.  相似文献   

4.
莫倩 《新闻世界》2014,(5):304-305
从宏观层面看,国际话语权的获得是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的,是物质利益和力量在竞争,但是作为微观层面的记者专业素养却对媒体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新闻记者的表现对自身媒体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影响来探析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对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传播格局仍旧是“西强东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话语权缺失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中国需要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逐步改变信息传播中的不平衡状态。在中国致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在传承中华文化.消除“中国威胁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内传媒在海外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中国话语权在世界的提高成为近年来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方向。在档案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升是中国档案人的责任。我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升要以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为前提和基础,提高中国档案学在国际档案学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杨羽西 《青年记者》2010,(16):32-33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全球媒体的必争之地,也是国际舆论场最为活跃的热点话题,对国家形象的影响相当直接;它好似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身在国际传播中的主被动姿态以及话语权大小。  相似文献   

8.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9.
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怎样争夺国际话语权?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争,和谁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西方反动势力从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的打压.争夺国际话语权,当然首先是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和平崛起"却也不断遭遇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舆论的质疑,在国际话语权问题上,西强我弱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由于国际话语权从根本上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国际认同,更是国际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因此,破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困境,归根到底需要从我国的意识形态构建做起。  相似文献   

11.
<正>理论上,每个国家都有公平表述其话语权的机会,但问题是,每个国家是否具备传播国际话语权的条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途径,运用自已的话语权?通过话语权的传播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把自已的"话语"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对象国家的受众?事实上,讨论国际话语权也就是讨论国际宣传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外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央视第九套纪录片频道等都是中国与外国沟通、交流、进行宣传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12.
何艳萍 《青年记者》2017,(14):17-18
话语权是文化与传媒研究领域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概念,指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国际话语权,指的是国际政治传播中就某一个特定问题通过国际媒体表达自己看法并且影响国际社会舆论的行为能力.①话语内容通常由一个主权国家的综合实力及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拥有的影响力所决定,通过某种载体或者渠道被表达.这种话语平台在当今网络信息激烈博弈的时代被互联网所放大,掌握了互联网的国际话语权,就等于在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中处于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国际话语权"是指国际政治传播中就某一特定问题表达自己看法并且影响国际社会舆论的行为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公众媒体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话语平台,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愈发受到  相似文献   

14.
周宇豪 《现代传播》2019,(12):30-37
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话语概念理论中寻求社会主义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依据显然南辕北辙。近代国际秩序变迁经验及当代国际秩序重构的未来趋势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在逻辑,即民族-国家观是适应人类和谐共生、不断发展、消除歧见和冲突的基本动力源。将"中国特色"作为体现民族性原则和国家利益又超越现有意识形态歧见,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向更高层次文明进化发展,是创造性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新型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以这种原则考察中国特色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标准依据及其路径,才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真正以"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大国形象展示于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15.
张建民 《当代传播》2021,(6):51-54,59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探究国际图书情报学科领域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权演变,有助于传播图书情报学科的学术话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方法/过程]首先,严格界定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权;接着,从学术影响力、学术引领力、学术竞争力等方面分别剖析了国际图情领域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权演变趋势及演化路径;最后,总结分析了中国学者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特点。[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在国际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影响力逐步扩大,最小努力运作机制是其演变的内驱力;学术话语权地位由滞后向引领演化,其规律呈现出典型的马太效应;学术话语权优势大并且优势积累的来源稳定,其演变契合信息偏好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诌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杨 《东南传播》2010,(9):31-32
本文以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的涵义阐释为切入点,对建构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的基本要素进行简单介绍,并探讨国际政治新闻建构的合理性悖论问题。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应遵循实质合理性,即以道德为准绳、以实现全人类利益为最高标准建构国际政治新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媒体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经常性跃入人们眼帘。本文试以汶川、玉树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为切入点,从抢夺话语权、树立权威性、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对媒体公信力打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楠楠  李侠  邵滨 《出版广角》2021,(10):46-48
构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是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之一.国内的语言类学术期刊具有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作为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一个突破口.语言类学术期刊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开新局:搭建语言类学术期刊的新传播生态,推进语言类学术期刊标准的国际化,建构汉语研究的国际学术权威和打造国内外"双循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在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竞争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占有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程度.对中国媒体而言,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势在必行.能否掌握话语权,关系着中国媒体能否担负起中国和平堀起和应对全球化挑战所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