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针对中英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的差异,结合大理旅游资料英译的具体实例,论述了如何准确把握旅游资料中蕴涵的民族历史化信息,并在此前提下就英译过程中如何选词,使用种种翻译技巧,补足信息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章同时就地方旅游翻译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少数民族文化的英译文本未曾真实呈现源文中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文化翻译与文化误读现象产生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提出避免在花腰傣婚俗文化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的对策,旨在与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学者进行探讨交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俗语是汉语语言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其特色也就决定了它们在英译中的困难。本文以《红楼梦》中汉语俗语的英语译文为例说明在汉语俗语英语中容易出现形象色彩的改变、形式美感的减值和文化信息的缺损三方面的现象,因此在俗语的英译中这些方面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4.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目的是让其译语接受者明确无误地理解译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应了解汉英这两种语言在风格、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接受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遇到障碍。《十七大报告》英译的策略及其理论依据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新词蕴涵大量文化感知信息,透视其文化蕴涵,笔者分析并探讨了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特点及相应的英译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实践和中国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俗语是汉语语言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其特色也就决定了它们在英译中的困难.本文以<红楼梦>中汉语俗语的英语译文为例说明在汉语俗语英语中容易出现形象色彩的改变、形式美感的减值和文化信息的缺损三方面的现象,因此在俗语的英译中这些方面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大量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文化负载现象的英译处理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本文在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张培基对老舍《想北平》的英译为例,探究文化负载现象的英译方式,从而为文学作品英译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张家界国际知名度的提高,其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接受美学以读者为导向原则,这对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在张家界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过程中,为了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译者应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认知心理、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差异等因素,帮助译文读者提高对旅游信息的认识度,从而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食享誉世界,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就自然成了很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中餐菜名的英译应当能够清楚传递菜肴的原料、味道甚至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等信息.文章试着从翻译的标准及方法两方面对中餐菜名的英译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英译旅游资料是为了通俗易懂地让目的读者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有可能导致旅游信息的表达失误。以广西著名景点为例,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增添信息、文化借用、改写信息等策略做好广西著名景点的旅游资料英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渐趋广泛,尤其是西方学者表现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浓厚兴趣,因此,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有一大批中国译者致力于古典诗歌的翻译。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微观和宏观上的文化差异,造成原诗在译语中的文化损耗。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个性,文化差异和不对应构成了文化空缺,对翻译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俄汉语言各有其特点,在诗歌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文化空缺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翻译的难度。通过分析文化空缺的形成以及分类,并总结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特征,对俄语翻译的工作提供了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拟以几首古诗为客体,从主语(人称和数)、时态、措辞、音韵格律、主题和意境等多方面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方法,从而论证了从模糊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要性以及文中所提英译方法的可行性。诗歌英译不单要考虑其自身的模糊性,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用模糊性的手段来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使得现代诗歌汲取了广泛的营养。在世界文学的精神影响下,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的推崇,尤以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显著。对东西方意象诗歌的对比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文艺的鉴赏力以及文学的批评能力,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各民族相互影响和促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古代日本人曾经吸收中国文化推进了本国的文明进程,创造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近代和现代,日本学术界展开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宏大工程,全方位、多元化、多方法论的研究,创造了学术昌盛、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日本人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的养料,融合于自己的血液,推进了日本民族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已经不同程度地纳入对外汉语教学课本之中,成为推广汉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用读、诵、吟、唱法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对校正学生汉语发音、传释诗歌文意、提升学习兴趣、推扬中国文化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粲诗表现了浓厚的中华古典诗意美,深沉而细腻的故国情思,对中华传统化的眷恋、思考和把握,总此,共同形成了周粲诗浓厚的中华传统化色彩。而这一化特色的形成,则基于周粲深受中华传统化的熏陶,缘于他的中华情结。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途径,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