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右"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由名词,代词等最终虚化为助词.本文对"左右"在古代及现代汉语中的义场进行了归纳,并分小类考求了其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滇南方言的名词"家",在"NP1+家+NP2"结构中逐步语法化为结构助词,与结构助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平行并存,但是"NP1+家+NP2"结构受到许多限制,包括对NP1的限制,对NP2的限制,以及对整个结构的限制。这说明结构助词"家"还具有语法化前的一些特征,只具有"的"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则”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则"是一个词性和用法都颇为复杂的词,也是一个具有典型语法化过程的词.它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发展出名词、副词、连词和助词."则"的语法化过程是语义、语法、认知和语用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于"字由古代汉语的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种词性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介词、名词、词缀,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演变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在"于"的语法化过程中,不仅"于"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于"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依据"于"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敦煌变文中“却”的用法,结合历时语料,对“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唐五代是“却”语法化的活跃期,连动式是其语法化的决定性动因;“却”由“却+V”语法化为副词,由“V+却”语法化为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每一时期都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却”的助词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副词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在唐五代时,“却”的助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名词"X者"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同形的句法结构"X者"。唐五代以后,句法结构"X者"由于结构助词"者"的衰落与降级、韵律构词的影响以及组块认知机制的驱动,逐渐走上词汇化历程。到了现当代,"X者"完全变为名词,内部可细分为单纯词和派生词两类。对此,我们依托技术上的处理进行了理论上的预见,并将"X者"的词汇化过程转化为相应图示。  相似文献   

8.
量词“个”语法化为助词,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文章对《元曲选》中的“V个X”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从中探察量词“个”语法化为助词的轨迹,并对其语法化的诱因以及语法化过程中产生的语法功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当代汉语中"状/样/式/型/相"五个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构词位置和组合功能发生固化,语素意义也随之弱化、类化,逐渐有了词缀化的倾向,成为一组新兴的用以描摹情状的助词,即"摹状助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搜集整理时下语料的基础上,采用义素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进一步考察这五个摹状助词,发现它们都可以用来描摹对象某种典型的表情特征或生动的情状情态,但它们又因各自不同的语义特征而在表义上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0.
"们"是普通话中很常见的复数助词,"N们""N"+"们/些"在四川省德阳市的使用频率很高。德阳方言中的"们"出现了语法化的现象,加在单数人称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它们"等相应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修饰亲属称谓语,常表单数意义。作真性复数和连类复数时,"些"部分代替了"们"的用法。德阳方言中"们"不仅可以修饰人物名词和人称代词,还可以修饰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的事物名词。通过对德阳方言中"们"的语法化及其变体"些"的表义特征等的研究,探究"们"在德阳方言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衡阳话中的"时"兼具实词用法和助词用法,其语法功能包括充当时间名词、假设标记、话题标记和停顿等。通过语义虚化和重新分析,"时"的语法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在历朝佛经、佛典和其他典籍中都能找到映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湖北巴东方言中,"到"除了做动词以外,还可以做形容词、量词、介词和动态助词。其中介词、动态助词是语法化的结果。在对巴东方言"到"的多功能性进行详细描写的基础上,可重构巴东方言中"到"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名助词“的”与“的”字短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名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名助词“的”是专指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的助词。这种由“的”和它前面的实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在结构形式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省略了中心语。“的”作为使整个语法单位名词化的标志,同前面的词语结合稳定,不能省去。 在意义上,它用对事物的修饰和限定来表示事物本身。它所指称的事物有较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上、里、后"等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上也很有特点。语法学界对这些词的性质、命名和归属有不同看法,有的归入名词,有的看做介词,有的认为是助词等等。本文试图对这些词的语法功能进行描写,指出其语法意义是表示方位,处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的"上、里、后"等,起位置化的作用;其命名以"方位词"为宜,可以单列为一类。  相似文献   

16.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18.
菱角客家方言中,"来"除了作趋向动词、动相补语外,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助词,能充当副词性标记、状态补语标记、体貌助词、语气助词等。在详细描写"来"的多种助词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其"趋向动词目的标记‘先行’助词语气助词"的语法化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管"字不仅具备名词、量词、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介词、连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等用法。该论文首先对沈丘方言词"管"同时具有的以上这七种词类举方言实例进行论述,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梳理出名词"管"虚化成了动词、语气副词的过程。名词"管"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名词>动词>副词>语气副词"这样一个过程。同时,"管"的语法化动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名词"管"的语法化,语义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以及隐喻模式、降类原则都是"管"字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和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名词化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其相关研究已经发展到跨学科的多视角研究,而语法隐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动词化的探讨还很欠缺。本文以年会CEO商务演讲语篇为分析对象,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进行实例分析。分析表明名词化成为商务演讲语篇中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名词化往往和动词化同时出现,二者的互动不仅使语篇简洁凝练而且构建了年会CEO演讲语篇语言的专业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