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教学“和合”性与“和合”性教学是基于中国优良传统“和合”思想而构建起的特色教学论体系,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的生命与智慧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追求。教学“和合”性内隐着师生共存走向共鸣与共情、生生共处走向共商与共话、资源共用走向共济与共享、情境共建走向共识与共赏、身心共治走向共悦与共长等“五共”表征。“和合”性教学外显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和合”性教学实践需要创建“和生”生命课堂、构筑“和爱”素养课堂、重建“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和达”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由宏观的“太和”、中观的“协和”、微观的“中和”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和合”大系统。  相似文献   

3.
黄芸 《英语教师》2024,(1):62-67
介绍小学英语“和合”课堂提出背景。阐述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内涵界定。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第8册Module 5 Unit 2 He’s drawing books and birds为例,探索小学英语“和合”课堂的实施策略,即整合多维目标,实现“五育”融合;统合意义语境,协调学习过程;整合结构,运用语言,融合价值感悟。认为“单元育人蓝图”视域下建构小学英语“和合”课堂,需要以体现核心素养的单元目标为统领,整合课程内容,融合“五育”元素,设计具有整合性、融合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活动,建构紧扣课程目标和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实现学生学科能力、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念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7.
"和合"与"和谐"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和与合不仅不完全同义,而且还有内在抵牾之处;和合容易导致对和或和谐思想的严重误解,不能说和合学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正确理解和科学继承。和合与和谐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和合起来的结果并不都是和谐。以和合为核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繁复的和合学体系是不牢靠的,很难指望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对仗而已     
1、儿解犬字 有教小儿者,初,教以“大”字;翌日,以“太”字问之,仍日“大”。(师)乃诲(教)之日:“中多一点,乃太公之太也。”又明日,教以“犬”字,儿笑日:“吾得之矣,此点在外,乃外太公之太也。”自作聪明者,难免不闹笑话。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学科、学段、时空,构建“和合”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和合”课程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追求丰富适用,课程实施主张学科融合,课程评价讲究多元开放,改变了学科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加强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沟通融合,为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打下基础,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0.
“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于2022年11月29日在浙江天台山和日本东京、西班牙马德里同步举行,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驻华领事等参会。他们围绕“和合文化与共同发展”主题,对话参会学者,共论和合之道。本届论坛着重讨论了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构建和合文化话语体系、天台山和合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深化了和合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所谓“合育”,是指以和合、合作、交往等思想为指导而对年轻一代实施的一种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和社会,成为合群、合作、合享的一个新人。  相似文献   

1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喻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一树百获《管子·权修》: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庶民理论"与"研究者"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差异在构成"基础教育之问"的同时也蕴含着两种理论"和合"的可能性。两种理论的"和合"端赖"研究者"确立工程思维的价值优先性,洞悉关于教师的"庶民理论"的亲知,并观照自己理论的界限和功能,以"研究共同体"的研究最终帮助教师创立个人化的"庶民理论"。  相似文献   

14.
诗贵含蓄,刘勰早在其《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即含蓄之意,他又指出“隐以复意为工”,“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看来要解读诗歌,须从“意”入手,以诗中意象的感知而领略诗歌的意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逍遥游》中有一段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编者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为“指四季”,把“以五百岁为春”注释为“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这样注  相似文献   

16.
“和合”文化精神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民族独创的、源于数千年前的“和合”化,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即使在当代从其特性来看,也有助于解决高校中的现有矛盾,在高等学校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高校管理可以通过宣传、培训、渗透等方式,大力弘扬“和合”化精神,将其精髓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和光大。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一种辩证的世界观、理想的价值取向及用中华智慧合理解决矛盾的思维模式和有效方法。文章从“和合”文化的视角,积极探寻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主动应对生活的有效路径,以期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和为责”“天下为公”是儒家“和合”思想的精髓,充分挖掘和发挥其积极方面,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钟梦瑶 《学周刊C版》2019,(8):162-162
"和合"教育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和手段,通过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全面、稳定、平衡、有序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得到优质均衡的和谐发展。基于"和合"教育理念,教师从班级管理团队的培养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两方面,探讨"和合"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