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翻译作品既包含有原作者风格,又渗透有译者风格.然而,文化语言的差异,使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产生不可避免的差距.如何在翻译中处理两种风格关系使之更全面地译出原作品的精髓是具有探讨性意义的.通过比较白朗宁夫人的诗歌译本,试图以哲学的辩证观点看待翻译作品中风格的矛盾问题,力争在转译原作艺术风格的实践中,使翻译作品最终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之争长期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的整个表达过程就是译者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译者选择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文化文学修养及其语言风格的影响。无数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译者的个人风格。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因此,译者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主体,即译者的个人风格的影响。所以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其个人风格,在尽量淡化其个人风格的同时,努力使之融入到原作的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以杨绛女士的小说《洗澡》及其由梅珠迪、史耀华执笔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小说翻译中有效再现原作语言风格的问题,论述了在《洗澡》这部小说中,作者个人风格的三种表现方式及影响作品人物风格的三要素,评析了译者采取的再现原文风格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行业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一部文学作品因其翻译的主体不同,翻译出来的作品风格以及语言效果等各方面也有所不同。《Moment in Peking》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主要英文小说作品之一,本文针对《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说明译本译者主体对作品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具体而言就是美感的凸显,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任务。优美的文学翻译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作品,是译者利用渊博的知识、澄明的心智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对原作品所做的带有创作性的重新表达。如何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利用意象做到美感的传递,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凌 《考试周刊》2011,(55):25-2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源语风格的分析工作至关重要。翻译风格论认为译者需要领会文学作品迥然各异的源语风格,进而探寻如何再现这些作品的风格,才能将源语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挖掘得更深。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文体特征,是作品风格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也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杨必译《名利场》是我国译苑中的一株奇葩,本文将以风格论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具体分析杨先生译作中的人物对话,领略其再现原作语言美、艺术风格美的深厚功底,感受其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一方面译者必须遵循和体现原作品的风格,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使之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译品.本文试从张谷若先生的<大卫·科波菲尔>译本讨论了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是学者讨论的问题,在翻译中关键的是怎样才能做到将原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按照翻译的理论知识来看,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秉承原作品的内容以及风格艺术,在做到真实保留的情况下,要达到作者对于作品的客观诠释,当然也要实现文章风格的艺术美。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的经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要求上,翻译家还总结出了一点,即要实现翻译的语言达到作品本身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1.
李文 《文教资料》2012,(7):50-52
在翻译界中,是否允许译者风格的多样性一直是个有待争议的问题。翻译理论认为,一篇好的译文首先应该忠实于原文,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为了达到翻译的忠实性,译者必须严格遵从原作者的风格。相反,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一个再加工过程,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本文试图探究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风格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对英国诗人彭斯的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不同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提出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并指出译者在追求文字准确、通顺的同时,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再现原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是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的。译者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创作性改写。本文拟对《飘》的创作风格以及傅译本的再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分析文学作品中原作与译作在创作风格上的矛盾与统一。文章首先讨论创作风格和再创作风格的定义和实质,接着再从小说《飘》的标题、人名地名和小说中的对话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有矛盾之处,更是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译文即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大有径庭,译本在文体风格、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展现也有所差异。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月亮和六便士》的两种中译本,从译者所处时代背景、翻译风格等角度出发,可知译者是如何在译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4.
风格的翻译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对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再现及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对风格的翻译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风格与翻译     
翻译是人类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着力较多的是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和传达,往往忽略文本风格的再现。本文通过对风格内涵的界定,归纳形成文本风格的主要因素,就风格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进行探讨,提出如何把握风格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本文在赞成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个基本原则前提下,通过阐述翻译者的个人风格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参与其事的,提倡译者应该在不影响原作思想内容和整体文风的前提下,各显风采,自成一派,以增添译文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名作《大地》是用本国语言描写异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的代表,对其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译者风格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依据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于自建中英文语料库统计分析该作品在白话文运动时期的译本与现代译本,可以发现三个译本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汇上存在差异,指出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翻译目的是影响译者风格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文学派认为翻译是作品文体风格的转换,是译者的再创造。由此,以理解为核心,强调译者主体性的阐释学理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翻译四步骤:信任(trust),入侵(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补偿(compensation)在莎士比亚多部名著译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体现了重译的必要性,并为进一步理解文学翻译的阐释观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以分为合译期和独译期两个阶段。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关注不多。独译阶段的戴乃迭脱离合译者、翻译助手的身份,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译者主体性。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译者现身”的现象。通过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原本和英译本的比较,深度挖掘译者身份,力求更深刻地洞悉戴乃迭独译期明显的“译者现身”风格。  相似文献   

20.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