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晋元高级中学,一门崭新的课程——生活经验课程,成为学生们选修的新热点。这门课不是在封闭的课堂里上的,而是以活动形态开展的;它给学生打开的不是一本学科知识的书,而是一部社会生活的大书。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接触了社会,品尝了五彩生活,他们所经受的实际锻炼、获得的丰富体验和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一、《生活经验课程》的教育目标:丰富经历体验,培养健全人格上海二期课改强调课程设计要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型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的综合程度很高,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能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什么内容,如何因地制宜,开发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戴云 《成才之路》2009,(15):37-37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认为。只有教科书上的文章才算是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学校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时间,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其实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论证课程性质时曾强调,把握《文化生活》的学科定位,读懂它究竟是一门什么课程,要确定一个大思路。那就是:我们所求证的问题,其实不是课程应该归属什么样的学科,而是课程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科。正因为过分专注于寻求所谓文化学的学科背景,这门课程才被称为四不像。但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学科课程,它必须像思想政治课,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下的一门新的独立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从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途径来看,它超越了教师体系化的教材,也打破了封闭模式下的课堂,要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和学生们的生活开展课程。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应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李娇艳 《教育》2014,(2):58-5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也不是一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的课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走出课室开展综合学习的实践性课程……”几年前,当笔者翻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第一页读到编者的话时,心中充满了欣喜和好奇,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这门学科的潜力和魅力所在.这门学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型课程。我校有一块得天独厚的“七色光劳动基地”,它是一块城区孩子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快乐、感获新知、进行课堂内外结合、各学科渗透的不可多得的试验基地。结合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实验教材在我校的实施,课题组的教师们决定把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我校七色光劳动基地相结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以劳动体验为主线,动手劳,几多收获,使品德与生活这一门新课程逐渐显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使孩子们更加喜欢这门课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与技能,陶冶了情操。一、通过“七色光劳动基地”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渴望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但是,周围高耸人云的楼房又阻隔了在城市中成长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联系。在教学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时,课题组的教师们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决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社会》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课程。作为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选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特别是在“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过分追求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能力的培养,这犹如给传统的社会课教学吹来一阵春风——清新悦人。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是一门学科课程 ,但自从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 ,我尝试着把这种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数学学科中 ,从而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的主要做法就是启发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拿北师大出版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新年茶话会”来说吧 ,学生们在兴趣高昂的活动中学会了许多数学知识。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上课伊始 ,我就对学生说 :“现在是 12月初了 ,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我国的什么节日了 ?”“元旦 !”同学们异…  相似文献   

11.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2.
“机械认识实践”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项目研究成果而设置的新课程。我校在机械类专业一年级开设了这门实践性课程。在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试验 ,有如下一些认识和体会。1 把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使学生开始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 ,从强调依靠教师“教会” ,到相信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前必须先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带着问题来“上课”。这里的“上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 ,而是参观工厂、…  相似文献   

13.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一种观点:我们的课程(或教学)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因而需要回归。熊和平则认为,课程是一个具有特定社会与文化背景的、时代感很强的概念,生活是由学生参与其中的一种过程,并不具有抽象化的内涵,而是由许多带有历史规范和准则塑造而成的经验的综合,而那些规范和准则,又是由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其中成长的风俗、知识和制度所规定的。因此,用思想考古学的方法来探讨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意味着去揭示并尊重学生“已然”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仅仅对特定时期课程与生活的貌似隔离的状态提出批评;“回归生活”不是要取消社会与…  相似文献   

15.
有种感染的力量,让我们身处其中,我们把它称为“教育”.因为教育不是我去“教”你,而是我与你一道成长.笔者是刚从事教育工作一年多的新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经验不足,但我知道学生并不是老师的牵线布偶,他们不可能任由你摆布,只有让他们打心眼里服你,让他们有基本的是非观,他们才会认真地面对学习生活.本文主要讲述我和学生们如何通过共同努力,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对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煞费苦心,结果收效甚微。一次,我要同学们回家把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写下来。第二天,同学们把日记交上来,成绩差的同学千篇一律都是写:早上我起了床,洗了脸,就背着书包来上学,走到学校上课铃就响了,我就走进教室上课。然后就是到了什么时间就放学回家了。空洞无味,记流水帐。写作稍好一点的同学就编一些不真实的故事,一不生动,二不具体。当日记快检查完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一位平时话多的男生,坐在座位上默不作声,从神态看,好像有什么心事。我就问他:“杨举志同学,今天怎么这么乖?“还没等他回答,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昨天晚上教室门没关。”这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说:“老师,昨天下午我把锁弄坏了。”我问他:“你弄坏了锁当时是什么心情?”他说:“我害怕,怕老师批评。”“那你昨晚的日记是不是写这件事?”“不是。”“你想,这是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件事你是怎样想的,你把它写出来不就是一篇好日记吗?”我由此得到一个启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着眼点应该在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上。  相似文献   

17.
听说芝加哥有一所高中,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成绩就是“暂未通过”.这真是个绝妙的做法.因为,如果你某门课成绩不及格,你会想,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如果你的成绩是“暂未通过”,你会明白,你的学习只是遇到了弯路,你还需要(也可以)逐步地向前,去争取未来.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根小小的针能做什么用吗?它可以帮你在危急时刻挽救别人的生命……”这是出现在长沙市雨花区劳动东路小学生存教育校本课程上的一幕。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与应对突然事故作为一门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形式多元的教育,是这个学校的独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门学生们喜爱的课程。在该门课程的课堂上 ,学生们时而吟诗 ,时而唱歌 ,时而表演短剧 ;有热烈的同伴交流 ,也有融洽的师生互动 ;更让学生们欣喜不已的是 ,在课上他们还有机会插花种菜 ,或制作画册 ,或亲手烤制一张酥香的面饼。在这里 ,学生不需要诵记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内容 ,不需要完成单调繁重的课堂及家庭作业 ,他们甚至可能不必记笔记 !你能猜出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是艺术课吗?是家政课吗 ?是公民教育课吗 ?都不是。是外语课。如此轻松地学外语会取得好成绩吗 ?答案是肯定的。美国许多州十余年的实践证实 ,学生在这种愉快、宽松的学…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什么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他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谁都能猜到: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果然有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