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平台(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正在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阐述了国外三大MOOC平台的区别和国内高校课程联盟的发展,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为例,论述了MOOC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翻转课堂推动教学改革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MOOC的出现引发了中国高校建设在线课程的热潮,MOOC,SPOC及课程联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但高校还存在着对各类在线课程的特点及定位认识模糊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在线课程对课程建设的工具支持作用。本文分析了MOOC,SPOC及课程联盟的特点与定位,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在线课程体系,分析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的优势,认为正确定位各类在线课程并构建在线课程生态系统可有效推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MOOC的出现引发了中国高校建设在线课程的热潮,MOOC,SPOC及课程联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但高校还存在着对各类在线课程的特点及定位认识模糊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在线课程对课程建设的工具支持作用。本文分析了MOOC,SPOC及课程联盟的特点与定位,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在线课程体系,分析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的优势,认为正确定位各类在线课程并构建在线课程生态系统可有效推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MOOC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高校德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积极引入和借鉴MOOC教学模式,探索构建高校德育课程MOOC平台,以平台建设为牵引,推动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数据资源建设,全面提升高校德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2013年以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倡导并联合国内百所高校成立了"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CMOOC联盟),为推动我国计算机MOOC建设、促进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本文分析了MOOC给中国计算机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我们该有的应对措施,介绍了CMOOC联盟成立以来的相关工作,并对未来中国计算机教育MOOC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优课联盟MOOC课程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课程平台完整的后台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优课联盟课程平台应用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MOOC平台的应用状况、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成效,找出MOOC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为MOOC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课程联盟机制下的MOOC课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教学绩效问题,导致师生的教与学体验不佳。为此,文章首先对山东省高校课程联盟内的教师开展MOOC建设和应用情况的调查。然后,文章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从MOOC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视角分析MOOC教学绩效的影响因素,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效应值。结果发现,课程联盟机制下影响MOOC教学绩效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环境支持、课程联盟优势和教师的行为认知。最后,文章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分别从学校、课程联盟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提升MOOC教学绩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深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和教师对课程联盟的认识提供依据,并为提升MOOC教学绩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应研究共性,抓住机遇,组建联盟,探索与实践,共同发展。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经过3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引领地方高校整合资源、建设大规模MOOC、实现MOOC课程的学分互认和共建共享,有效推动了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均衡化发展,提升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审计学院MOOC课程平台建设为背景,对MOOC课程平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了平台功能设计策略。最后对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体现的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OC理念的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探索和实践,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创新形式。在对我国区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江苏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为例,对联盟的合作理念、课程资源库、教学机制开展探索,结合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提出构建联盟课程体系新范式、开展多种形式教研活动、提升在线教学智慧化水平、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导向的教务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MOOC在线课程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学习者的角度,在学习Coursera平台三门课程和体验Coursera平台各模块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以Coursera平台为代表的MOOC课程特点,研究了MOOC对高校课程资源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够降低学习成本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受到学习者的青睐,有力推动了高校教学的长远发展。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精品教育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要想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应合理开发与运用MOOC平台,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精品教育课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MOOC平台对精品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课程须紧紧结合MOOC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充分借鉴MOOC的关联主义理念,在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作为全国首个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建设的思政类共享课程,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采用了全新的教学设计,率先开展了线下教学与网络课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计琳  徐晶晶 《上海教育》2013,(28):28-29
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MOOC(慕课)三大平台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由此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将和耶鲁、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网络。  相似文献   

15.
MOOC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宣传自己课程的平台,对高校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今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路线。文章以江西财经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从学习者的感知价值、感知质量、学习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利用MOOC平台后台数据统计分析和调查问卷,对MOOC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给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照搬MOOC教学模式后难以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困惑,以及基于MOOC理念的教学实践成果难以复制和推广的困境,本文引入"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新理念,提出地方高校应以"用好MOOC"、建好"SPOC"、抓好"翻转课堂"为根本,构建符合地方高校实际、契合相关行业和专业学科特色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规模试点,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同时,会同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制定相关规范,积极推广教改成果,助力推动地方高校利用教育新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4月11~12日,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及MOOC联盟2014年会暨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创新微课应用模式助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为主题,系统总结联盟2014年工作的开展情况,探讨职业教育微课程资源及平台开发的现状,交流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微课制作与教学应用的成功经验。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及MOOC联盟是在教育部指导下自发形成的、公益性的民间组织。其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指导下,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领域微课程及MOOC领域研究和应用、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革职业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配合国家实施的重大政策及项目实施工作,加强各单位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开展协作研究,提高信息与资源共享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本土化MOOC平台和课程数量迅猛发展,使远程开放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分析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MOOC平台特点、我国高校MOOC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推进我国高校MOOC发展策略,将促进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需要从MOOC的特点出发,为学校选择并建设MOOC平台,为教师制作适合MOOC教学规律的课程,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MOOC平台提供更完善的考核与认证服务以保障MOOC的可持续发展。国内MOOC平台的发展势头2013年是华文在线教育元年2012年,由上海市教委发起、沪上30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http://www.ucc.sh.edu.cn)  相似文献   

20.
MOOC 课程学习体验及本土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OC作为一种新的开放教育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热捧。除了加入国外知名平台外,国内也已出现中文MOOC平台,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探索MOOC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方式。本文基于作者对国内外若干MOOC课程的学习和体验性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对MOOC的课程理念、内容与形式、评价体系、管理与组织、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MOOC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本土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