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政教育亟待实现的四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础上,剖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原则”和五条改革途径: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管理平台;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具备“工学结合”教学实施能力的教学团队和建设具备“工学结合”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对各条途径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阐述,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服务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一要求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学生、企业、院校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的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也要随之做好服务工作。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书馆服务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并提出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同步推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开放型的常态化教学质量管理新体系;建立高职院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办学模式的改革落到实处等教学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略论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教师教学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为了从整体上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整体实力,引入“教师教学力”这一概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工学结合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力的整体结构、内在驱动力、外在呈现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矛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矛盾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问题的认识,理清工学结合开展课程改革建设中的思路,促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与建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大众化的发展时期,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采取措施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先进模式,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入剖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相关问题,初步给出构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工学结合已成为重要切入点,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推行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工学结合模式。文章分析了工学结合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及其定位,尝试将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工学结合模式分为“2+1”、“2+1+2+1”、“校企合一”、“订单式”几种典型类型,并提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应是“多方位、全过程”的。  相似文献   

12.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工学结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解读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工学结合的深刻含义,提出了加强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工作的灵魂,推行工学结合是示范建设工作的突破口.举例介绍了陕西省4所重点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对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带来一系列巨大的理念转折与改革实践的同时.也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浙江商职院和省内其他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新模式进行探讨.经过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企业导师的教学实践和职教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基本上形成以“工学结合”为背景。以制度革新和进一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为基础,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校企、校内党建工作协调沟通.吸收企业优秀党员参与。校企党组织联动,共同做好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系部如何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进行了研究,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建立相关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到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提出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详细阐述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的不同层级的结构及各分类、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且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异军突起,一个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定位为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实操技能,而且更要具备符合职业道德特征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要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原则,切实贯彻“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就必须探索出高职思想教育工作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的实效性模式。  相似文献   

18.
工学结合是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在推进"工学结合"的过程当中,如何将其育人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作为切入点,探讨在该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途径,以期能够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是目前中国大陆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从我们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考察调研和访谈调研中得知,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与实践上大多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手段,其内涵和实质都应该是“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变化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简单地仅仅是学生的“就业”,而应该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正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最理想的高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