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笔者以江西省广昌县为样本,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留守学生与监护人的关系,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打工族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调查,引发了对“留守学生”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他们在学习和思想上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处于持续低下的状态。本文主要用相关学习动机理论来解析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写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以留守初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学生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退避、幻想三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初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对留守初中学生在应对压力时采用问题解决和发泄两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小东  龙军 《教育导刊》2008,(1):25-27,31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写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以留守初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学生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退避、幻想三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留守初中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初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对留守初中学生在应对压力时采用问题解决和发泄两种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初中留守学生为被试,非留守学生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考察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在心理弹性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认知和人际支持这两个维度上,留守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2)男女留守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在问题解决和人际支持这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3)不同年级的留守在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目标感这个维度上,初三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  相似文献   

6.
周文莉 《教师》2008,(16):46-47
目的:编制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以下简称“自控力”)问卷,并考察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自控力上的特点。方法:对200名初中生施测。结果:①初中生自控力问卷包括28个项目,由生活控制、学习控制、情绪控制以及克服困难四个因素构成,四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6.02%,问卷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0.81;(多在生活控制因素、克服困难因素,留守学生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在学习控制因素和情绪控制因素,非留守学生显著高于留守学生。结论:该问卷的信效度较好,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自控力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何永红 《考试周刊》2013,(87):174-176
本研究选择峨眉三中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各50名,采用MHT量表测量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状况.心理健康量袁中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部分,每个部分设置四个问题.收集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后得到,七年级学生中,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各量表得分没有明显差异;八年级学生中,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学习焦虑在0.05水平上,存在着差异,且留守学生的学习焦虑高于非留守学生.这些结果表明,随着中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留守中学生与非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逐渐增大,心理矛盾与冲突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部分高中留守学生和部分高中非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并探讨高中留守学生与父母分离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高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守学生差。第二,高中留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差;高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高二留守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方面比高二留守学生差。第三,父母均外出的高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仅父亲外出的差,但与仅母亲外出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初中留守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施测,考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差异,并对留守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探索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总体自制力(t=-2.603,p〈0.05)和思维自制力(t=-2.416,p〈0.05)上,留守学生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2)不同性别与年级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出行为自制力最好、情绪自制力次之、思维自制力最差的自我控制次序;(3)在总体自制力(t=-2.168,p〈0.05)、行为自制力(t=-2.400,p〈0.05)与思维自制力(t=-2.308,p〈0.05)上,留守女生显著高于留守男生;(4)留守学生的总体自制力及其各维度自制力未表现出明显的年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洪学文 《广西教育》2011,(31):30-30
我校地处桂平西山脚下,现有学生868人,其中25%为留守学生,为避免其出现“亲情饥渴”,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我校着手进行《纠正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反映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识,并对其受教育动机和愿望有重要影响,而教师的理想学生观念与教室内主流的教育教学模式紧密相关。研究采用半结构式问卷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罗列出他们认为理想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主要体现在学习、道德、行为和身心发展四个类别上,其中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中成绩好非常重要,但对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不高;而教师的理想学生观念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品德,教师对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对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与学生的理想学生观念存在差异,且他们的观念与国家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标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探讨学习动机与家庭环境间的关系,用学习动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着年级差异,并且家庭环境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分析大学生学习动机差异和家庭环境对学习动机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几点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家庭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初中生座位安排与学习动机、课堂师生互动的关系,采用学习动机量表、课堂师生互动问卷和教室座位一般问卷,对3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优势区的初中生在学习动机、内部目标对象和任务价值得分上显著高于弱势区的初中生;座位调换周期大于一个月对初中生内部目标定向、任务价值和课堂师生互动有显著影响;座位调换周期大于一个月,座位区域与内部目标定向、任务价值和课堂师生互动存在显著相关,课堂师生互动与学习动机、能力把握信心和学习控制信念存在显著相关;课堂师生互动对学习动机回归效应显著,座位安排对学习动机与课堂师生互动的关系产生中介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金陵科技学院部分大学新生的学习动机、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和激发新生学习动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北省邢台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从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及身心健康等六个维度对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总体上不乐观,处于偏低水平,尤其是在教学模式适应和学习态度适应方面.(2)男生和女生在学习适应上没有显著差异.(3)本专科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差异不显著.(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能力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着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明显好于独生子女.在学习态度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着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5)大学生适应性在居住地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6)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各个专业在环境适应、教学模式适应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在学习动机、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7)各个年级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各个年级在环境适应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法对高校317名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在城市农村、学习目的、学习状况、教学效果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学习动机问卷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了848名初中生,结果表明其学习动机以深层型动机为最强,其次是成就型动机,表面型动机较弱。表面型动机与学习行为、学习能力之间均呈较弱的负相关,深层型动机与学习行为、学习能力之间均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成就型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呈较弱的正相关,而与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强度非常弱。这些相关验证了一个学习动机模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作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以北京地区6所大学的71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调查了当代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大学生有比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明显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2)亚群体上,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男大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都高于女生,理科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低于文科和工科大学生,师范类学校的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低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在年级因素上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personal profiles based on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n Indonesia. Participants were 190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grades 7 to 9) across 66 (Mathematics and EFL) classes from 11 public schools in Indones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variety of interpersonal profil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that teachers perceive themselves more favourably than their students do, and that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and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are associated. Influence and Proximity we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motivation; both dimensions are related to a more autonomous motivation, while Influenc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 more controlled motivation. Contrary to the existing knowledge base,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and student motivation is more strongly connected to Influence than to Proximity.  相似文献   

20.
Teachers’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a well-researched topic. Nevertheless, the majority of such studies are situated in the conventional learning context despite the rapid growth of distance language learning. This study set out to investigate tutors’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n the Chinese distance language learning context. It attempted to gain a balanced picture of the issue under study by taking both student and tutor views into account.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eaching competenc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ubject matter expertise, and tutor–student relationship were four tutor-related factors which affecte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reinforcing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Nevertheless, mismatches were found between students and tutors in rela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particular aspects of teaching competenc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bject matter expertise. Implications from the study are consider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