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媒体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蒸腾式”①传播形式赋予社会个体空前的传播自由,使人类进入人人享有信息传播权的时代,同时也致使众多网民坠入了话语陷阱——“只顾表达的快意感觉而不顾表达的负面作用”,②只顾表达快速而不顾信息失真.自媒体不实信息已成为人们热衷研究、饱受困扰和疲于应对的传播现象. 自媒体不实信息的多样性及其危害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自媒体开始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然成趋势,自媒体的开放性和低门槛使公众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作为一种平民化的传播媒介,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和乐趣,但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它的缺点和危害也逐渐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本文以咪蒙的"精神传销"为例,对自媒体时代下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的失范现象及其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最大限度防止公众号失范行为的发生,为建构良好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网络举报是公民举报权利和媒体监督结合的产物。网络不实举报侵犯了被举报者的合法权利,破坏社会伦理道德,造成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建议对网络不实举报行为进行立法,严厉查处网络不实举报行为,加强自媒体平台监管立法,畅通规范线下举报制度,提高自媒体信息传播主体自身素质,杜绝网络不实举报现象,完善媒体监督功能,充分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4.
王晓娟 《视听》2022,(4):61-63
环顾当下,我国已进入媒体融合的"快进"阶段.在此阶段,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深刻改变着媒体的传播格局,互联网"弯道超车"形成新的舆论阵地,自媒体成为时代"宠儿",普通民众借助自媒体极大拓展了话语空间.但是,由于缺乏系统而完善的监管体制,自媒体的信息把关环节不够严密,信息传播主体较为混乱,信息内容参差不齐,自...  相似文献   

5.
杨维东 《传媒》2015,(20):72-75
本文基于对"网民互联网信息信任度调查"的11871份有效问卷的综合分析得出: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年代,受众对于权威媒体的依赖程度反而在上升;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和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点击率与关注度不高,呈现"互动冷匿名热"的态势;互联网信息信任度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基于此,应从强化主流媒体公信力、提升网民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互联网法治化管理等方面,提高网民互联网信息信任度,从而构建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6.
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与依赖的新媒体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流通平台,但这其中却隐藏着不少或虚假或浮夸等不实信息,这也折射出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在快速、自由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基于这一情况,本文研究了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所可能存在的包括真实性有待考究、合法性尚不规范、客观性有失中立等风险,并结合当下实际提出了风险规避策略,以期可以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具有价值性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文锦 《东南传播》2014,(8):148-150
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由于传播方式的空前繁荣而呈现出更复杂的面貌,特别是隐性失实报道,由于所含不实成分较为隐秘,识别和防范更加困难。对于正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媒体,在信源上,必须对"公民新闻"、网络调查甚至权威官微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保持基本的戒备;同时,在自身新媒体业务拓展过程中,坚守住传统媒体严谨的"把关人"角色要求;从宏观层面,应重视把握新媒体格局下的新闻拟态环境,提升客观、平衡报道意识,避免陷入不实报道的漩涡。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也不断革新,媒介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也必然会催生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早提出自媒体概念的是美国的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2003年7月,他们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做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的互联网大环境之下,信息平台交互"混搭",媒体界限模糊不分,新媒体技术引领了碎片化的新闻阅读,自媒体使平民"发声",传统媒体主动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以各种适应性变革寻求自身发展壮大之道.各大传统媒体纷纷"上网"之后,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开设开发更使得互联网平台信息聚合能力大增.传统媒体要提高适应性,必须"导入"互联网思维.本文试图从叙事角度厘清互联网与新媒体叙事特征,并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大开讲》电视新闻节目为例,探讨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互动叙事增强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段然 《传媒》2018,(2):41-42
自媒体是指大众化、自主化、私人化的传播主体,通过信息化传播手段,向普泛化或特定化的受众传播个性信息的新媒体类型,如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平台都属于自媒体范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多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渠道接收信息、传播信息.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对"We Media(自媒体)"做了概念界定,认为自媒体是社会个体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无缝对接后,开始理解大众如何生产与传播自身事实与新闻的一种全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当今,媒体已充分意识到隐性采访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于是鼓励记者把隐性采访运用到更多的题材当中,对隐性采访报道给予较高的酬劳,隐性采访"不得已不采用"的规则逐步被打破,成为媒体和记者自觉,主动甚至喜欢运用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在我国可谓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兴旺和微博的蓬勃,成为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标志。一支有别于官方媒体的舆论监督新军应运而生,且有日益壮大之势。起初,人们大都对这支新军的崛起持有谨慎态度,甚至多有怀疑和忧虑。出自"网传微曝"的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确也造成过恶劣影响,并受到监管部门的警告和查处。笔者就曾先后以《新闻的迷乱与报道的失真》、《谁该为报道不实担责?》、《谨防"三无新闻"》、《斩断虚假新闻信息的循环链》等为题,在本刊撰文,对此类虚假新闻信息扰乱舆论环境的现象进行过批评。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普及使健康传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新冠疫情暴发更让"健康"成为每个生命体当下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基于此,"今日头条"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网健康信息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以"今日头条"为例,选取平台中医生自媒体账号作为样本,分析疫情期间自媒体的传播效果,探究不同类型贴文内容对自媒体健康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兴起后,有不少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依旧适用于互联网环境。如今,越来越多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大众传媒为信息发布方的格局。那么"沉默的螺旋"理论究竟是否适用于自媒体呢?本文试图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核心理论的角度,浅析该理论是否适用于自媒体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5.
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过去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进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流动和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工作思路提出:转变文化传播工作思维、强化网络舆论监督和引导、发挥"自媒体"的传播优势、"自媒体"与体验式传播结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3·14"西藏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藏独"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以CNN、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一直标榜自己"客观公正"和"新闻自由",并经常指责中国媒体没有"新闻自由",新闻信息缺乏客观和公正。然而,最近一些西方媒体对拉萨"3·14"事件和北京奥运的不实报道,引起中国公众对西方媒体客观性的强烈质疑,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15,(6):4-5
给"自媒体"一个清朗空间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对网民注册登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媒体的账号、头像及介绍信息进行规范,引发网友强烈关注。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互联网虚拟社区的注册信息中各类"昵称"和介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展示了网民的性情和才情,但也暴露出部分网民低俗的情趣、扭曲的心态。曾几何时,涉嫌淫秽色情、宣扬迷信邪教、地域歧视类等很多明显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的"昵称"在虚拟社会中大行其道,为主流社会所痛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