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候,我在和曾正德同志谈工作时,他告诉我他准备把到出版行业工作以来,平时积累的一些文字,结一个集子,要我为他这个集子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黄鹤 《出版参考》2009,(20):32-32
前些时候,我在和曾正德同志谈工作时,他告诉我他准备把到出版行业工作以来,平时积累的一些文字,结一个集子,要我为他这个集子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潘飞 《全国新书目》2010,(23):69-69
一年前,我还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时,策划出版了黄佟佟的《最好的女子》,是韩松落作的序。自此之后,我便知道如今世上文字好又有情怀的人,还有一个名为韩松落。后来黄佟佟居间穿针,让我有幸认识了他,一来二往就有了许多接触。  相似文献   

5.
陈昕同志历年所著有关出版研究的文章约有百万字之巨,他从中选出一部分编为《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印行,并嘱我为之写一篇序.其实此书已有出版界前辈刘杲同志的序,以年辈与身份而言他的确是一位合适的作序人;我则不然,从哪一方面说都不合惯例.  相似文献   

6.
这是第二次给路德坤写序了. 路德坤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个朋友,亦文亦武,博古通今;快人快语,嫉恶如仇.上一次为他写序的那本书,是他以前从政的心得.而眼前这本书,更多的则是他对未来的思考.只要看看这本书的标题,就大致能感到这本书的分量和沉重.  相似文献   

7.
薛耀晗 《今传媒》2010,(6):125-126
小郭一天忽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把这些年在各种传媒上发表的作品选编成书,邀请我写个序。并说选编的目录和文章都发到《今传媒》杂志的邮箱了,你抽空看看,写序时好有个针对。写序我不敢当,但为小郭出书祝贺,我倒真想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里的一天,上海书店的俞子林来看我,说他准备从过去上海书店的内部刊物《古旧书讯》中精选出几本书,要我为他写序。  相似文献   

9.
耿闻从中国旅游报社打来电话,约我为他的新闻作品集《直面浪潮一个旅游记者的亲历》做个序。20多年来他一直在旅游行业里采访报道,成果不小。最近中国旅游出版社编辑出版他的新闻作品集,自然是他多年勤勉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钱小柏、雷群明同志编写了《韬奋与出版》,将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原稿寄给我,请我写篇序。我从三十年代起就是《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出版物的经常的、热心的读者,对韬奋同志从来都是敬佩的,但可惜一直没有认识他的机会,和他没有个人接触,对他了解不多,请我写序本来是并不合适的。但我通读全部书稿之后,感想甚多,不能已于言,很愿意笔之于书,至于这  相似文献   

11.
沈津 《图书馆杂志》2006,25(1):74-75
去年的今夜,我在为即将交给出版社的《顾廷龙年谱》写序,而现在我又在为我自己的集子写序了。我的心情仍然是那么不平静,因为在前几天,我还在为我的另外二本书写序。写序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它和写别的文章不一样,但因为是自己的书,又不得不写,而且还得抓紧写。  相似文献   

12.
从一本编辑学著作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青万同志的《编辑学基本原理》交出版社之前,曾把书稿寄给我,因而我有幸成为该书较早的读者。他要我为该书写个序。1988年我开始担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现名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才知道有编辑学这个学科。该研究会的任务之一就是组织编辑学的研究,自以为我应当带个头,才开始涉足此道。至今仍在门外盘桓,怎敢提笔写序?青万虽然年轻我不少,但他的编辑龄和编辑学龄都较我长了许多。我过去发表的一些编辑学见解不少还是从他那儿得到启发的。以下所写就算是我读这部书稿的一个读后感吧!  相似文献   

13.
日前又一位作家将新编的一本小说集的小样寄来,嘱我为他写篇序。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总让我为难一阵子。之所以为难,就是觉得“序”这种文体不好把握,写得太形而上,咱没有那种本事;写得太形而下,又觉得太小家子气。虽说“序”也是对作品的评论,但又不同于评论,它应该写得超脱一些,灵活一些,既体现出写序者对作家作品的观点、评价,又应把自己的观点、评价表达得轻松委婉,灵活超脱,将该书的精华引而不发,促使读者非寻个究竟不可,何其难也! 我把我的苦衷诉说给我的好友,他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真是迂得可以,现在为书作序是名利双收的事,不用动脑,就能扩大名气和地位,还能得到一笔不  相似文献   

14.
这位作者寄稿时,曾附有一封短信,信中说:“去年我参加了两本教材的编写。有一本,印出后我才发现有××长署名的序,一问才知是主编代写的。知道我反对,没告诉我这个副主编。另一本,由我主编的,几个人都提出要写一篇序拿北京去请领导签个名,我未同意。沈阳市一位青年同志送给我一本他们编的书,序是一位××长署名的,却不是××长写的。上周哈尔滨一位同志来信说我和他合作编译的书。他将代××书记或××长写一序,我回信不同意。”看了这封信,我们决定发表来稿。  相似文献   

15.
本书作者(《解放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吴芝麟——编者)也算一位老记者了。我和他相熟已久。他希望我能为本书写篇序,但也未要求细评书稿,“随便说点自己想说的话头就成”。我感谢他给我这种自由。确实,序无定格,如果书的内容是系统而深致的,序言自然以评介、阐释为好,如果书稿是一种涉足宽散的自由文体,那么序言也不妨自我放松一下,找个话题参加闲谈,凑个热闹。本书的书名《记者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挺好的话题。它使我想起记者文学在现代文化结构中的特殊职能。我听说的“记者文学”并不是一种特别的体裁样式,而是指一  相似文献   

16.
卢吉安 《新闻前哨》2004,(11):13-14
咏林先生在即将退休时对我说,准备静下心来用电脑“敲”本书。时隔不久,他便把书稿送给我,并要我写几句话为“序”。咏林与我在湖北日报社共事30余年,虽然不同岗位,但一直是搭档,是挚友,是相互支撑的伙伴。现在我们都退下来了,仍经常以钓、以牌会友,叙谈时世,回顾往事,其乐融融,其情深深。借作“序”之机,写一点心里话,以表对咏林先生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18.
学成于思行贵于恒远--《叶继元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继元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图书馆界迅速擢升的耀眼“明星”之一,现欲集结美文成集,似有中期阶段性总结之意吧!他嘱我做序,我已是一个“日落西山”的老翁,自感担待不起,建议他另请位高权重者,但他还是诚恳地让我为之,再推托就不识抬举了,只好领命。  相似文献   

19.
序言两篇     
见到方厚枢同志一大摞字迹清楚、稿面整洁的《中国出版史话》原稿,我不禁为他研究中国出版史所取得的成果由衷地高兴和钦佩。同时对他要我为本书写序感到不安,这主要是我对出版史涉猎甚浅,何敢言序。老友情真,拒之不恭,不能不讲点心里话。 我的职业是编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出版工作者。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出版社工作。已有四十五个年头,也算是出版战线的老兵了。然而十分惭愧,我对于中国出版史的关心和学习则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说来十分偶然,1991年国家《新闻出版报》等单位组织主持“首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论文评奖活动”,我被指定负责评阅出版史论文工作。为了评审工作,除了阅读论文,也与厚枢同志有更多  相似文献   

20.
邢学波一再要我给他的书写个序。我怎么推也推不了,拖了几个月。他还是执著地要我写。写点什么?想来想去,就记者的转型问题写一点意见吧,这既是给学波.也是给今天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