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学内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司马迁及《史记》有所了解,能被司马迁忍辱含垢完成《史记》的精神所感动,并对人为什么活着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2.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诞生了。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愤抒情,为中华民族写心。他自觉将“诗言志”的艺术观念移植到《史记》中,完成了从“诗言志”到“史言志”的转变。这正是《史记》文学性得以产生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正>【案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借鉴名师的做法,教学中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读读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想象司马迁  相似文献   

5.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有效教学应从学生“兴趣处”下手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并辅助绘声绘色的讲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案例一:《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先来考考大家。你觉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最值得读者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不过(故意惊讶)……司马迁这么年青,怎么就有了写《…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精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3.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适度拓展,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0,(5):20-21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编者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课文文中写道:“正当他(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撰写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情,赞扬了司马迁为写作史书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一、阅读一个故事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10.
<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赞颂名人可贵精神品质的,另外三篇分别是《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与其他三篇课文以及以前学习过的众多写人记事类课文有显著不同,它篇幅短小,就短短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一生。其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表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是第三自然段,作者也只写  相似文献   

11.
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宫刑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到60岁时才写成辉煌巨著《史记》;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第十一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生命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故事,赞扬了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以及为了继承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全文情节感人,内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发愤写史,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司马迁的成就和品格,与他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和教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徐静 《辅导员》2012,(Z1):44-45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它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终于写成辉煌巨著《史记》,赞扬了司马迁矢志不渝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文艺心理学命题。它蕴含着强烈的心理内驱力,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心理动力;它隐含着内心巨大的自我表现欲,成为司马迁实现人生超越的心理基础;它饱含着深切的情感体验,透射出司马迁在《史记》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课。教材解读课文叙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相似文献   

18.
吕晓红 《山东教育》2009,(11):22-2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司马迂忍辱负重编写《史记》的原因和过程。结合课文理解“发愤”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可是仅仅立足于课文,学生对“发愤”的理解不够透彻,感受也不是很深刻。跟《上下五千年》中的原文对比阅读,不难发现改编后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空白,  相似文献   

19.
“少年的司马迁,曾把长安当成龙门.青壮年的时候,他把宫廷当成龙门,他一直都在尝试跃过龙门,一直到父亲死去,他才清楚地看到——《史记》才是他真正的龙门!”想起在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点滴,我发现自己似乎和司马迁一样经历了三个时期,找到了“三重门”,才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20.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