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源字和通假字是通过不同方式产生的两种文字现象。学术界对同源字和通假字的关系问题有分歧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同源字和通假字毫无关系,是应该被区分的两种现象;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同源字和通假字有交叉关系。实际上,通假字和同源字有读音相同的共同特点,结合段玉裁提出的"凡同声者多同义",得知两者有交叉关系,即有一些字组既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又是同源关系。通过实例分析发现,有交叉关系的一组字有义素层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颜师古《汉书注》共有493条“古今字”材料(包括颜师古本人指认及引用前人指认),可以归纳为211组。逐一分析“古字”与“今字”的字际关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字际关系类型:异构本字、异写本字、同源通用字、同义换读字、古本字/重造本字、源本字/分化本字、分化本字/源本字、本字/通假字、通假字/本字、假借字/后补本字、后补本字/假借字、通假字/通假字、假借字/假借字、异构假借字、异写假借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同源字应是具有同一语源,通假字应具有共时性,文字的使用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等几方面来考证《汉语大字典》误认同源字为通假字的三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论古今字与通假字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字的产生途径可以归纳为八种情况,通假字根据通假后的沿变可以归纳为七种情况,其中有十二种可以构成六组对应关系,另有三种不能对应。古今字着眼于字际关系,通假字着眼于字词关系,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错综交叉的关系。对各种用字现象在注释时应视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同源字研究是文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渐渐已经从同源词中独立出来。本文就如下三个方面总结了同源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一,关于同源字的定义与判定标准的历史争议;二、关于同源字与其他的几种有特殊关系的字之间有无交叉与重合的关系问题研究现状;三、同源字考释的方法、成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假字说略     
<正> 探讨文字的通假现象,对我们阅读古书、考证古音、研究同源字都是十分必要的.然则,古汉语论著中全面考察通假字者尚未多见,工具书使用"通"、"同"二字以判别通假者亦尚未严格区分.本文试图从通假字的定义、类别、辨别方法及其与古今字异体字的关系等方面,谈些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8.
浅谈异体字与繁简字、古今字、通假字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体字与繁简字、古今字、通假字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它与繁简字既有不同点,也有部分交叉,与古今字、假借字之间迥然有别。文章通过具体字例的分析以辨析异体字与其他三者间的分野。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书章句集注》注音材料的研究、分析,认为这些材料与被注字之间的关系复杂.这些注音材料大概有以下几种作用:指出被注字的异文、本字、通假字、同源字,辨析形近字等.  相似文献   

10.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11.
繁简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汉字字际关系,也是汉字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繁简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繁简字与狭义繁简字既存在联系也具有区别。在廓清繁简字定义的基础之上,通过梳理其与异体字、同形字、通假字、分化字、正俗字等字际关系的现有研究成果,讨论繁简字与诸字际关系的交叉与分野,可以有效厘清不同术语之间的关系,使繁简字畛域更加清晰,亦可为之后的繁简字相关研究作铺垫。  相似文献   

12.
《论语正义》的“某与某同”是一种形、音、义综合的注释方式,它不仅在使用形式上有特点,而且涵盖了很多内容: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等。  相似文献   

13.
《辞源》(修订本)是当时影响最大,时人阅读古代典籍无可替代的权威工具书。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它还存在着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通假字解释方面就存在着以通假字术语说解异体字、同源字、古今字和本借字互倒等缺欠。  相似文献   

14.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传统文献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在古书通假字发明方面有成就亦有不足。其成就乃明确提出"因音得义,不拘形体"的释读标准,为借字的发明和本字的揭举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始终坚持"立足于音,证以成训"的标准原则,使借字的发明与本字的揭举允当可信;坚持运用连类而及、触类旁通的研究方式,将单个通假字的发明演绎成为一组通假字的辨识。其不足则为探讨字与字的关系缺乏严格的深层辨析,有时不免将通假、异体、同源等不同的字词现象混同一体;在术语运用方面也有失严密,随意性较大;在实践操作中,也不免拘泥古训、以偏概全,时有轻言假借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16.
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文字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审察古今字与通假字,透过音形义方面的异同表象,提出以是否是新造调为标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中非古今字部分;以是否是“本有其字”为标准,区分通假字与古个字中非通假字部分的理论主张。最后,肯定“古今通用”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实例分析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于汉字字际关系的界定与表述。该套教材存在部分概念界定不明晰、表述不统一以及字际关系判断不准确的情况,例如将通假字界定为异体字、将古今字界定为通假字、将异体字界定为通假字等。  相似文献   

18.
因声求义作为传统训诂方法之一,虽早在汉代已出现,但缺少系统化、理论化。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广雅疏证》借助"因声求义"的理论,在同源字、连绵字、通假字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古今字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语的标准化是学科门类深入研究的客观要求。古今字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汉代经学家提出来的,开始是泛指古今同词而异形的字,概念含混不清。古今字受到广泛的注意和研究是在清代。随着研究的深入,古今字的内涵和外延有逐渐明确的趋势。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今字应该是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分别字。它既不同于通假字,异体字,也不完全等同于同源字。同一术语随著学科发展相应而发生变化,这是学科发展史中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陈玉香 《现代语文》2007,(1):100-101,92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民族语言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古人给我们留下这笔宝贵的遗产,古今字、通假字之间在事实上也的确有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区别,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理清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