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叶海云 《教育》2013,(21):44-45
文本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生命对话的媒介,唯有教师正确解读文本才有生命对话的可能,才能使阅读教学成为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成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的过程。然而,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加以填补的未定结构。诚如伊塞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  相似文献   

2.
<正>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自从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论文旨在概述伊瑟尔接受美学观中的隐含读者观点和文本召唤结构中的文本空白论。文本空白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普遍的,是文学作品取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魔幻性主要是通过丰富的世界转换来实现的,因为世界转换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各种世界并在各个世界中转换,如此便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复杂,也便延长了阅读时间,因此便也增加了阅读兴趣。因此,本文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对该小说进行了认知诗学研究。研究发现,文本世界理论可以为以该小说为代表的奇幻类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伊塞尔和姚斯创建的接受美学理论把文学创作置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中认识,着眼于读者的研究.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针对当代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语文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课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明确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读者与作者双方信息交换和双向互动的过程,根据尧斯的文学接受理论,伴随着读者的阅读过程,文本会经历一种再创造,成为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真正审美对象。而在此过程中,读者充当着与作者同等重要的角色。因此,阅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输出,而是文本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无疑是事半功倍之举。  相似文献   

9.
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十分关注文学阅读活动中的读者,学界多据此肯定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此乃将接受美学与之前的美学流派比较而得出.然而,深一步认识接受美学的创新与意义可以得出:接受美学并非滞于对读者的重视,更将阅读活动视为一个生命实现的过程,阅读活动将文本从僵死激活,呈现为主体间性对话.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乃审美主体感性展示过程,这种感性的主体间性对话,既张扬了美的感性特征,也为颠覆传统美学观的现代艺术的合法地位进行了理论注解.  相似文献   

10.
王建 《学语文》2003,(2):7-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不等于作品,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作者完成文本时就已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完成的,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伊瑟尔提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召唤、激发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去填充。换言之,文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作为审美另一极的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能或可以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生命智慧的增长。在语文教学中,同一个文本要关注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文本作者的情感、教师作为阅读者与教学者的不同角度解读、学生作为阅读者与学习者的期待视野,这种多元对话其复杂性与争议性自不待言。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开发与重构至为重要,而为教学奠基的备课也就必须向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13.
正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作者写完文本就已完成,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作品的意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日益丰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使读者的心灵与文本世界碰撞、激活,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对文本世界的重新建构呢?在纯熟把握作品之余,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在熟知学生阅读情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良好的阅读教学。阅读中,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与文本进行碰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往往表现出一种对文本公众意义的泛化,缺乏阅读主体个人独特的见解,使得阅读教学成了一个平淡无味的过程。这些痼疾最终汇聚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于无效,让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离学生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理论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一、什么是"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它直接决定着阅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点明了英加登和伊塞尔对文学批评的读者重点转移的理论贡献及共通之处 ,然后由比较得出伊塞尔文学作品意义构成方面较之英加登严密精致及进步之处。最后从二者理论的弱点入手 ,结合中国文论及文学现象 ,探讨了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构建完美的可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点明了英加登和伊塞尔对文学批评的读者重点转移的理论贡献及共通之处,然后由比较得出伊塞尔文学作品意义构成方面较之英加登严密精致及进步之处。最后从二者理论的弱点入手,结合中国文论及文学现象,探讨了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构建完美的可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一、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新课程的影响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尧斯和伊瑟等五位文学理论家创立,其基本观点是:1、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它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以实现。所以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同时,由于接受者有时代、国籍与自身因素的差别,因此,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只能是暂时的、开放的和相对的。2、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经…  相似文献   

18.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文学鉴赏是由可供鉴赏的客体作品与能鉴赏艺术美的主体读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由于鉴赏活动中,文学作品文本的客观制约性,以及同时代、同民族、同阶级的鉴赏者在审美倾向、艺术趣味与鉴赏习惯方面的一致性,使文学鉴赏具有时代的一致性、民族的一致性与阶级的一致性。这种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是西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文学的读者接受为研究重点,研究接受的过程,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赋予作品(文本)的意义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对于以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传说范式是一种突破,而且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事实。毛泽东没有接触接受美学理论,但作为一个注重文艺社会功能的政治家,他早就注意了文学的读者接受这一现象。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接受理论,但他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读者在鉴赏和批评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这一理论,不仅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还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