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大五人格问卷对95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的关系。阐明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及其与心理控制源、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350名郑州市的大学生为被试,运用攻击性问卷、心理控制源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攻击性关系密切.父亲拒绝、否认,有势力他人对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预测作用(β =0....  相似文献   

3.
调查并分析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为父母提供更有益的教养子女方法的新视角。采用"大五"人格及教养方式问卷对1000名大学生施测,发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其"大五"人格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父母教养方式组合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贵明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30-31,91
目的:探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组合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41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组合对攻击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结论: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组合模式和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父母心理控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构成部分,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有重要影响。研究通过父母心理控制问卷、人际适应问卷、情绪管理问卷对824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情绪管理与人际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情绪管理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网络成瘾问卷(IAD),对宁夏46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现显著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温暖理解五个变量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有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与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以江苏省苏州市某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除父母过度保护与专注维度没有相关性外,其他各变量之间两两相关,且相关显著;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心理资本、学习投入的回归效应显著,而且心理资本部分中介了父母情感温暖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考察同伴关系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作用,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特拉华州校园氛围调查量表、同伴关系问卷对148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直接效应受到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结论: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适应有促进作用,且感知校园氛围水平越高,影响越显著。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对校园氛围的看法,若孩子感知的校园氛围水平较低,则家长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到改善教养方式,促进其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其心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随机整群抽取2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各维度显著相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密切相关,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有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为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与心理资本的关系,探讨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对学生人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和谐社会建设都有很大影响,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心理分离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800名大学生实施测量,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独立与学校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和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功能独立与学校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成就动机与年级、成就动机与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成就动机与适应性,道德感及利他性呈显著正相关;(3)适应性、开放性和道德感对大学生成就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人格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151名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以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测查,得出以下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等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正相关,父母拒绝等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存在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通过比较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确定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相关较为密切的父母教养方式应激源,论证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直接因素,为学校实施干预提供事实资料,为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专业认同量表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量表对570名在读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专业认同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专业认同呈显著负相关;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分别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专业认同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检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专业认同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作用机制,为增强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一致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目的,采用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74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经聚类分析后分别得到4种相同类型,即积极型、矛盾型、放任型、溺爱型;父母教养类型匹配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其主观幸福感从高到低的父母教养匹配类型依次为:积极一致型、积极不一致型、消极不一致型、消极一致型。从而得出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类型一致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1191名大学生施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揭示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策略、生命意义感两两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2)情绪调节策略在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制定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情绪稳定性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商洛学院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一般,在性别、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父亲文化程度上无显著差异;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与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情绪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父亲过度保护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春英 《成人教育》2012,32(1):68-69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某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测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大学生样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农村贫困女童的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农村685名女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重点调查了150名贫困女童。结果: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比较在人格内外向(E)、神经质(N)两项呈现显著性差异;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在教养方式上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即贫困女童较少得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多得到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在艾森克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间相关比较中,贫困女童在精神质(P)维度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都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N)维度除了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一项外,与父亲、母亲其他各因子都呈显著相关。结论:父母亲教养态度和方式对贫困女童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级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家庭都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女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