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金才 《历史学习》2006,(12):33-33
八大召开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新中国成立6年多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次调查研究的序幕是刘少奇拉开的。1955年12月7日至1956年3月9日,刘少奇先后约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3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汇报、座谈,内容包括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财政、金融、文化、体育、卫生和国民经济计划等各个方面。1956年5月28日,他又听取了新华通讯社和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的汇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刘少奇除了参加外事活动和出席中央有关会议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座谈会。一般从下午两点开始,一直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综合运用了唯物分析的方法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具体来看,这些方法论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实践论、人的主体论、辩证否定方法、系统整合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刘少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既是珍贵的理念,同时也彰显了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方法论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高等函授教育是刘少奇同志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下面就如何坚持两种教育制度,办好高等函授教育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根本在于指导思想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源,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地位;(二)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三)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四)刘少奇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但学界对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征及刘少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5.
中苏两国高层内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曾经发生过分歧和争论。斯大林和布哈林争论的焦点体现在国家工业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三个方面。而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争论则体现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农村政策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巩固三个方面。争论的结果,以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方法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被固定下来,对两国后来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在经济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从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系列的重要建议,重视"三农"问题,关心对外贸易工作,孕育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政治方面,探索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在文化方面,关心文艺和文化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分配体制改革、关心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率和竞争力。"中央的部署为农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刘少奇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建立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刘少奇的经济思想已蕴含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一些构想,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分配”观。这一分配理论的鲜明特点是:将分配问题看作所有制解决之后的重要问题;分配理论包含了国家如何分配宏观经济资源的问题;不仅对分配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了阐述,而且对贯彻分配原则的制度保障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刘少奇提出,分配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分配问题关系重大;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解决好劳动用工制度,保障按劳分配等。这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满怀豪情地迎来了光辉的八十年代。在新的年代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农民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搞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为了顺利地发展农民教育事业,让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情况和问题,明确今后农民教育的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措施,来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三十年来农民教育工作的回顾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渭南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劳动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农业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面对这种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本地的“三农”问题,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全面有效地提高渭南市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和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本课题组人员用了5个月时间。深入到11个县市区的乡村基层、农户及有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旨在探索一条渭南市的农业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科学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起草八大政治报告,刘少奇开创性地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刘少奇的调查研究对八大报告和决议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八大报告和决议中关于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产品和工程的质量问题,工业布局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等诸方面,都深深打上了刘少奇调查研究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刘少奇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主张,并就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结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必要条件都作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中共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天津党史研究室、河南省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会共同组织、发起的刘少奇经济思想研讨会于1998年11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北京、天津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八十多人参加了会议,并提交论文五十余篇。大会传达了江泽民主席关于党史研究的重要指示和薄一波胡绳关于党史研究的意见。大会围绕着刘少奇的经济思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包括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及向社会主义的转化,刘少奇关于如何看待民族资产阶级私营经济的发展的思想。刘少奇关于农村发…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先驱之一。他的经济思想相当丰富,尽管理论界已经做过不少研究,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深入开发和探讨。他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想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五个方面初步概括了他就此问题所做的主要论述,并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和重要方针政策分析了这些光辉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后,刘少奇对于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从刘少奇与毛泽东比较研究角度,对于他们于建国前后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思之异同做一探讨,以进一步认识刘少奇思想及其特色,并试析一下中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刘少奇由最初的不同思想转而与毛泽东达成共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对现代农业的含义做了明确阐述,即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践中各地在都在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本文仅就沈阳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机化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导致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速度、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电气化滞后、农民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低和农机推广力量薄弱是影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判断性“社”还是姓“资”?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最基本最主要的东西,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论断,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农业联产责任制的问题,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问题,关于商品经济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邓小平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处于战略位置。他在这方面的战略思想有:农业是根本,是战略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这些论述.为我国跨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