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学生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双向心理契约视角,运用心理契约测量量表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只有部分与各自的自我期望契合而达成心理契约"这一基本结论:不因学生性别不同而发生改变,但男、女生与教师缔结的心理契约具体内容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男、女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情况作了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的问题此前还停留在理论思辨的规范研究阶段。文章将高校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作为心理契约主体的双方,开发了一套能对双向心理契约进行有效测量的问卷量表,通过收集并分析师生两个渠道的调查数据,对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内容、双方责任履约的相关性及履行的情况展开实证研究,验证了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理论的一些假设。  相似文献   

3.
三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内容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心理契约的双向视角,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从师生相互期望中提取出心理契约的各自责任,验证了不同高校师生的心理契约均源于主体双方的相互期望,而各自的内容则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等假设。进一步运用Welch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测三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共同部分的均值水平,结果表明即便是师生心理契约内容相同的部分,不同高校师生对有关责任承诺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实证分析显示,高校师生双方对对方正式制度下的责任履行情况评价都不是很满意,学生与教师双方对心理契约的诉求较强烈,都认为在制度之外有一定的期望并需要一定的表达,心理契约成为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个有效切入模式.  相似文献   

5.
覃素香 《广西教育》2013,(15):106-108
实证分析显示,高校师生双方对对方正式制度下的责任履行情况评价都不是很满意,学生与教师双方对心理契约的诉求较强烈,都认为在制度之外有一定的期望并需要一定的表达,心理契约成为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个有效切入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德尔菲技术将师生心理契约内容分别划分为两个维度。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师生双方履行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是显著相关的;分析结果亦表明教师履行教学技能提高维度的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科学智能自我培养的学习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的学习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而教师履行敬业品格修养维度的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社会智能自我培养和科学智能自我培养两个维度的学习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则师生心理契约违背与破裂的典型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以双向视角对心理契约等有争议的概念作了明确界定,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了师生心理契约违背、破裂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契约对师生行为的影响,了解师生心理契约构建与履行的基本机制,发挥心理契约对师生双方的激励与约束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师生心理契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程度与学生满意度呈正相关。被告知干预的实验组教师会更好地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对学生学习行为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特征及其调控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具有互惠互利的非经济性、缔结与履行的周期性、内容调整的阶段性、毕业后的延绵性等特征.其调控和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提高双方的暗示技能和感知能力;帮助双方适时调整有关的期望值;敦促双方履行相关责任;对违背契约与契约破裂进行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将高校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作为心理契约主体,开发一套测量心理契约的量表。运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师生的调查数据,验证了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期望效应,解决了双向视角心理契约内容非唯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