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两族随着经济联系的密切,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交流,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密切了两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瑶族的进步.文化交流使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2.
桂东土瑶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时至今日,其经济生活依然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通过实地考察,可知制约土瑶经济发展的因素除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政府政策外,文化因素是深层次原因.为此,宜在外界力量干预和帮助下调适土瑶传统文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主要由壮、汉、瑶和极少数的毛南族构成。壮、汉、瑶三个民族间的关系特点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的他族观上,如其他民族称汉族为"大汉族",瑶族被壮、汉族认为是"不讲究卫生、无生育计划"的民族,这种看法曾一度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此外,还表现在有限的族际通婚及瑶族与壮、汉族的融合等方面。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后,随着瑶族地位的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民族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4.
排瑶或八排瑶是瑶族的一支,主要聚居在粤北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邻近的连山等。据1982年的户口普查(广东省连南县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连南县共有人口127,646人,其中瑶族58,227人.占总人口的45.62%,绝大部分为排瑶,仅有少数过山瑶居住境内。学界有关瑶族的历史,特别是瑶族的族源问题,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众说纷纭,至今并无共同的结论。环绕这一问题的几个重点是:一、瑶族的族源是单元、抑或多元;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国以来桂东北地区打油茶习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是将茶叶、生姜、猪脂等捣烂再加盐和水煮沸之后茶汤的称谓,是生活在广西桂东北地区侗、瑶、苗、壮等民族群众喜爱的日常饮食.打油茶是桂东北地区各族民众日常交往和待客的主要方式.打油茶及油茶礼仪反映了中华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独特传承和演变情况,构成桂东北地区油茶文化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6.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族群边界和身份认同表征。瑶族作为我国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族性特征和复杂的身份表征样态。广西金秀大瑶山的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盘瑶、山子瑶等五大瑶族支系通过他者认同、族群认同、"瑶族共同体"认同等形式彰显族群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楚“十日轮出”神话对瑶族社会的影响产生了瑶族犬神神话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楚族为了捍卫楚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影响,创造日神形象;瑶族为了捍卫瑶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的影响,创造犬神形象,楚瑶神话表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二、楚族的优秀代表屈原与瑶文化的优秀代表盘瓠,他们的品格深受日神、犬神文化影响,其民族品格依托于其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随着桂东北地区城镇圩市经济的发展,回族商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规模的扩大、商品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市场的拓展。一方面,桂东北地区城镇圩市的发展促进了回族商业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回族在自身商业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圩市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回族经济辐射的强度和力度,推动了桂东北地区民族经济融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选取49名会讲汉语和民族语的瑶族儿童为被试,通过跨通道语义启动的颜色判断和真假词判断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双语语义的表征方式.结果发现:1.在瑶语与汉语两种语言里,瑶族儿童的优势语言为第一语言(L1)瑶语;2.从语言发展看,瑶族儿童瑶语的第一语言优势地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3.瑶族儿童的L1对汉语(L2)产生了明显的启动,这说明瑶语和汉语有很强的语义表征联结,支持了语义的共同存贮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从歌词特点、曲式特点、形式特点对江华瑶族民歌过山瑶《拉发》和平地瑶《蝴蝶歌》进行了风格特点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同一族源中不同分支的瑶族民歌相互融合、同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艺术个性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从歌词特点、曲式特点、形式特点对江华瑶族民歌过山瑶<拉发>和平地瑶<蝴蝶歌>进行了风格特点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同一族源中不同分支的瑶族民歌相互融合、同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艺术个性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潇贺古道及其岔道的辐射区域之内的平地瑶,与汉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平地瑶,深受汉文化影响:无论是谋生方式、经济结构、宗教信仰,还是语言、风俗习惯、服装配饰等方面,都融合渗透了诸多汉文化特点,形成了包容多元的瑶族文化类型。湖南平地瑶织锦则是潇贺古道区域民族间文化相融的缩影,是平地瑶与周邻族群相互交往、认同、影响、适应的产物,呈现了瑶汉民族文化共生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歌词特点、曲式特点、形式特点对江华瑶族民歌过山瑶《拉发》和平地瑶《蝴蝶歌》进行了风格特点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同一族源中不同分支的瑶族民歌相互融合、同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艺术个性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4.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居住在怀化的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瑶族的服饰丰富多彩,是其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物化的集中体现.以罗子山七姓瑶为例,首先回顾了该瑶族服饰传统文化及特点,对其部分遗存的服饰工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七姓瑶族服饰的文化现状,提出了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七姓瑶服饰文化嬗变的...  相似文献   

15.
金秀大瑶山有五种瑶人,是中国瑶族的大观园,包含了中国瑶族的主要支系。金秀大瑶山是中国瑶族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在大瑶山里,长毛瑶定居稻耕,过山瑶迁徙游耕,他们是中国瑶族两种文化类型的缩影。大瑶山各民族的关系及瑶族内部各集团之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成为观察中国南方民族关系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阿南达深入泰国北部地区对当地瑶族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基于这些资料,最终写成《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关于泰国瑶族的力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泰国瑶人起源迁徙史、村寨选址、修建房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组织、文化教育、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给读者系统地展现了一个泰国瑶族的完整形象.阿南达坚持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和整体现,对泰国瑶族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论述,但倘若作者能把浅描和深描这两种叙述手法巧妙结合,就泰国瑶人的身份建构、归属感以及未来前途等展开相应研究的话,本书将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7.
从新发掘出来的史料论证,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是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县虎形山奉姓花瑶的族源.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的本来族属应为瑶族.瑶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山里瑶家     
瑶族是个很有特色的民族。和许多其他生活在中国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一样,瑶族的生存空间多在大山里,一般亦较为僻远。瑶族分布大分散、小聚居。由于历史上的长期迁徙流动,今天的瑶族分散在中国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六省(区)一百多个县的广大山区,并形成了许多复杂的支系,如盘瑶、大板瑶、茶山瑶。蓝靛瑶、山子瑶、幼瑶、花兰瑶、白裤瑶、木柄瑶、红瑶、布努瑶等。“瑶族”乃是中国1949年后的统称,他们自称为“勉”、“金门”、“炳多优”、“黑尤蒙”、“拉咖”等。同是瑶族,却有着不同的语言,有的是方言不同,有的…  相似文献   

19.
以平地瑶、民瑶为主的汉语支瑶族主要聚居在南岭山系的越城岭、萌渚岭山脉的丘陵地带,与主要聚居在高山地区的过山瑶、聚居在平原谷地的汉族共同构成了层次分明、特色显的族群分布格局。汉语支瑶族的姓氏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其族源主流应是逐步汉化的盘瑶,但也包括了汉族、壮族等其他民族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其民族文化是多元的,而瑶族文化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元素。永州瑶族分为过山瑶和平地瑶两个宗族。文章着重以永州瑶族较有代表性的过山瑶进行阐述,着重论述瑶族民居的文化观念、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