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命的相互沟通、人格的相互对话,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之上。德育尤其如此。然而综观当前学校德育,对教育对象本身的尊重与理解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德育体制改革及德育理论的探讨,惟独忽略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倾听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一次友爱的握手,甚至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学生就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  相似文献   

3.
倾听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一次友爱的握手,甚至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学生就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  相似文献   

4.
李政涛博士曾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倾听能收到哪些效果呢?  相似文献   

5.
正生命化的教育是要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享有灵动的生命,在生命化教育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幼儿教师,担负着育人与育己两方面的道德使命。在育人方面,首先应做到促进幼儿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大",一个人的素质应该从幼儿期开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的道德人格,也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的道德人格,这应当是现时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它是把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作为目标。相对一些空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者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在学生提出问题、推测、观察与实验、讨论等各个环节,我们都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命的相互沟通、人格的相互对话。两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之上。德育尤其如此。然而综观当前学校德育,对教育对象本身的尊重与理解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德育体制改革及德育理论的探讨,惟独忽略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其结果是,德育常常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以平等、理解、尊重的态度,构建起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德育实践模式,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创造条件。具体地说,道德…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者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在学生提出问题、推测、观察与实验、讨论等各个环节,我们都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1.
全人教育观认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掌握N-学的精神与方法、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并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唤醒人格的自由、人性的渴望。即强调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强调教育者在知识、智力、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高中历史...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教育过程四要素来看,教育对象与劳动对象不同,他是一个独立的活动着的生命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作为同样是能动的活动主体的教育者的教育,每次都要落到一个独立的能动的主体人身上,它要比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加工复杂得多。因此,就教育过程来看,教育者与物质生产劳动者有明显的不同,他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智力和体力的总和作用于受教育者以外,还有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参与教育过程,即教育者的品德、修养、人格参与了教育过程,强烈地影响着受教育者,即教育者具有示范性。从教育内…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我"是唐君毅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其教育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唐君毅认为教育应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但人格的提升不能脱离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应顺应受教育者个性和身心的发展。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人文教育,可以借鉴新亚书院的通识教育、导师制等做法,尤其是借鉴其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格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因此,现代德育的合理目标应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德育要善于将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实践转化为人的哲学反思,同时将个人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反过来用于指导人的生活,有助于形成个人的道德情感定向,有助于使教育者教育目的和意图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和各学科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生成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已有路径的反思发现,师生信任内涵理解与界定的缺位、教育者人格和伦理角色建构的缺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交往的缺乏等所表现出来的"去人格化"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理性认知内涵和道德情感意蕴是师生信任内在的双重性涵义和规定,且二者之间相互统一、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双重内涵或意蕴是化解已有路径"去人格化"和探究师生信任生成路径的内在根据与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教学的组成、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转轨,就必须实现从“选优”到“育优”、从“升学”到“育人”的转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实体,教育的规律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学校的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学生经过学习而终生受益。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维、情感、心灵等方面的心理沟通,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沟通,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话语伦理学以语言为基础.以普遍化原则和对话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主张通过主体问的商谈和对话以保证思想道德规范普遍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注重话语伦理,可以促使教育者转变角色、重构受教育者主体性道德人格;营造理想的沟通话语环境以及引导实践理解型沟通,从而促使沟通主体的共同成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国家产生后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沟通的问题越起来越受到重视。有效沟通不仅能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引导受教育者向正确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大纲对受教育者进行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熏陶传授的双边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相克相济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谁为主体。谁是客体?在对立统一的相互运动中,随着环境、条件、时间的不同,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