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待媒体和善用媒体,需要各级党和政府以一种新的思维来看待媒体。如果把媒体只当作下属和工具,而认识不到媒体在新时期促进社会和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知道发号施令,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善待和善用媒体,也不可能有效地通过媒体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石泉  周毅 《新闻天地》2002,(6):14-15
目前,创新这个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WTO的准入、传播媒介之间竞争的激烈等,都需要更多有开拓创新的新闻人才。从某种意义讲,任何一家媒体,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新闻人才,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对新闻记者本身而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个体户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成果。所以,新闻记者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培植创新思维,吸纳创新知识,才能具有主体精神和创新人格。一、创新意识是新闻记者必备的意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  相似文献   

3.
吴昂 《新闻实践》2014,(4):31-32
新闻评论,从来都是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道的一种重要样式.当今,所谓的独家新闻可能将永远不会存在,而“你究竟是什么观点”,也许将是今后受众之所以选择你这家媒体而不选择别的媒体的最后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手机短信文学已悄然登上文学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短信文学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新文学样式,带给人们精神生活巨大的变化,使人们都有了成为作家的可能。手机短信文学有望成为新媒体文学发展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5.
蒋昕捷 《新闻实践》2010,(10):15-16
几乎热点问题一经报道,很快就有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迅速回应,指称媒体“误读”。“误读”一词相对温和,看起来只是善意的提醒,实则距离指控“失实”也仅有一步之遥。媒体往往被赋予一种向受众解读的功能,然而媒体从业者终究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信息,因此误读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存在。  相似文献   

6.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杨斌 《新闻前哨》2007,(8):21-21
43年前,著名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到,电子媒体成为媒介的时候,纸媒会死去。这个结论一出,很多业内人士都嗤之以鼻。三四年前,纸媒体开始试图抵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侵入,这时他们内心里有一个声音:纸媒体还有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以此来安抚内心的矛盾和不安。而如今以纸媒体为代表的旧媒体,则开始拥抱全面到来的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8.
2003:打造媒体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三贴近”诠释了“媒体公信力”全新内涵,首先就在于它强调了媒体公信力要始终建筑在群众利益之上,建筑在媒体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上媒体公信力时刻经受着现实的考验,媒体一旦背离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媒体打造公信力的手段很多,其基本原则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基本目标是增强媒体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权本来是作为公众权利的一种体现,媒体一旦拿这种公众权利与金钱交换,事实上就是一种“权钱交易”。“有偿新闻”只要存在,媒体就不可能有公信力可言  相似文献   

9.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所触及的一切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美的特质。崇高是美的表现形式,于此,笔者试图从媒体内容、媒体效果、媒体形式等方面解读崇高在媒体传播中的美学呈现。一、媒体传播的真,让人心存敬畏之感,而敬畏是崇高的心灵表现媒体依赖于文学又不同于文学,媒体传播与文学的本  相似文献   

10.
手机诗歌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兴起的第五媒体,人们把它与手机短信、手机小说一起统称为“手机文学”。确切地说,手机诗歌是以手机网络为载体,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手机和诗歌,一个新颖时尚,一个源远流长,似乎很难将它们兼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手机诗歌正以它独有的魅力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子通信技术的手机媒体被人们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报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采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对通信技术的依赖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手机报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和赢利模式,而3G技术的应用也会给手机报的经营模式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张亮 《新闻实践》2011,(2):35-37
"围观改变中国",成了当下的流行语。它说明了网络热点对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新的传播态势,让主流媒体面临着选择,似乎不参与到"围观"中,就会与社会热点脱节,而仅仅是参与"围观",又会被网络舆论所左右,丧失话语权和存在的独特价值。主流媒体要引导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传媒业刚刚诞生的初级阶段,小说就开始注意撷取社会上广为传播的新闻事件为素材进行创作,小说的故事传播也客观上实现了新闻的传播。小说与新闯在传播业初始阶段的这种难分难解,以及它们共同承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功能,就注定了两者互为发展、相互作用的命运联系。近年来传播媒介的巨大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更是深刻、长远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文学正在依托网络迅速衍生、普及,文学的生态环境、传播乃至写作方式、价值取向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扭转,昔日高不可攀的文学园地变得易进易出。传媒也因文学的加盟而日益变得多姿多彩,甚至许多重要的媒体事件皆来自于文学话题。  相似文献   

14.
王勇 《新闻通讯》2009,(8):23-24
基于电子通信技术的手机媒体被人们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报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采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对通信技术的依赖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手机报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和赢利模式,而3G技术的应用也会给手机报的经营模式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王金龙 《青年记者》2008,(11):64-66
默多克说过,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始终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而变革是唯一的确定因素。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既是时代赋予媒体的历史使命,也是新的竞争格局下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严兰  李翠 《新闻世界》2010,(7):198-199
如今,大众媒体已不仅仅是文学的载体或介质,还形成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并在拓展文学生产和传播空间的同时,引发了作家、编辑、受众等文学群体的变动,在文学话语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文学畅销书逐渐形成了以媒体为轴心的发生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邱华栋 《网络传播》2005,(10):86-86
网络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新的信息沟通的方式,但是网络文学这个品种,我觉得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文学本身。网络文学只是一种流通的方式。比如手机,现在还流行手机短信文学,一个短篇,一共七十几个字,我发现,写得非常烂。网络文学再怎么样,必须要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出版,大家才能认同你,否则,网络文学不能作为合法的地位,因为,只有一种文学标准,就像人的存在是不是人.性的,或者是不是美的一样。所以不是说一个新的工具来了,新的文学就诞生了。恰晗相反,网络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网络文学绝大部分是不好的。网络文学是中国的独特现象,是中国特色。美国的网络如此发达,怎么我从来没有听说美国有什么网络文学?所以,网络文学在中国这样一个过去连发表文章和观点很难、比较闭塞的国家,才有可能产生。就是我们的新闻、出版以及影视制作,都有着严格的审查和事后追惩制度,还没有新闻和出版法,因此,当网络出现以后,才有了真正的个人的表达自由被实现的可能,我们的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才特别被重视了。  相似文献   

18.
五、西裔广告营销 西裔图书广告营销活动处在发展阶段中,自2000年以来,西班牙文学一直在发展,然而仍存在着一股潜流,西班牙新书在媒体宣传上缺乏报道,即西裔市场时常低迷原因是缺乏媒体支持,导致图书售卖不火。西班牙媒体的成长,如前所述,来势猖獗。现在杂志、报纸、收音机、电视台均频繁使用。但西语图书的印刷量及书价,经常受到昂贵广告费用的影响,产生不合理定价,政府在财政上又不可能为出版商花钱作广告,所以,图书的印刷数量通常小于5000册;和英语出版业类似,西班牙市场是最好的广告源,出版者要发展,必须与零售商合作,寻求更忠实顾客,促进市场消费。  相似文献   

19.
目前各大媒体都把动态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但即使媒体有能力将所有硬新闻网罗尽净,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深度报道则是媒体最有特色的部分。因此主流媒体无不在深度报道上下足功夫。而对深度报道一些技术问题的探讨也就越来越为媒体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20.
心香两瓣写独家——地方党报独家人物新闻采写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时代,在媒体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采写独家新闻,特别是万众瞩目的独家人物新闻.对平面媒体而言,经常是一种“不可能的任务”。而在这方面。与国家级媒体、商业化媒体、专业媒体相比,地方党报尤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