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艳秋 《文教资料》2008,(29):94-96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应凸显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主体性理念,以摆脱实效低下的局面.人性化理念要求道德教育走入青少年的生命世界,关注他们的需要和人生体验,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角色定位、对话形式的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的合理设计、开放性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失范道德教育是悬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就是要落在实处,其现实举措为:从高到低、从内在到外在、从目的到手段、从自我到常人等.它简单、实用、现实和人性化,体现现代道德教育之要求.但这是一种"硬着陆"式的道德教育的落在实处、使道德教育弱于道德和教育.事实上,这种转型助长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危机,其自身比现代道德教育危机本身更加危机.道德教育要进行现代转型,落在实处,就应当实行一种"软着陆".何以为之?尽管一种假设的理论检测要求在现代道德教育思考时问责另一种可能、避免非此即彼、整全不同的生活世界,但其仍然是一个有待思索的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要求道德教育应是一种"成人"的教育。[1]"成人"强调儿童不但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物",还是一个社会化的"社会物"。人的自然性强调人需要一定的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人的社会性则强调人应寻求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因此,儿童的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儿童在"此岸"世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儿童道德教育的本末倒置道德教育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不可或  相似文献   

4.
谭维智 《教育学报》2008,4(2):16-21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本文引用教育心理学中道德教育的"心理体认"策略,论述心理体认策略在感恩教育中的运用,即以知恩、识恩为根基,以感恩体验为动力,以报恩、施恩体悟为关键,以人格教育为灵魂,着力建构一个知、情、行合一的感恩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把培养学生的自觉回报的行为习惯作为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儒家"万物一体"论不仅可以为个体奠定道德教育之"根",同时还可以成为社会的价值纽带.  相似文献   

7.
"小学"在商周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含义:初级教育机构的名称和初级教育及其教育内容;至汉代引申出了第二个含义:文字学及其延伸意义,包括文字训诂、字体、音韵及书法、金石学等;至宋代,其含义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以道德教育和幼仪为主的"小学"之教,相应又增加了另一个含义:朱熹编的<小学>书.至清代,"小学"含义回缩,主要指文字学,包括训诂、字书、韵书和清文四类.  相似文献   

8.
王刚  朱兵香 《考试周刊》2008,(14):211-212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由婴孩素朴自然的本性出发,要求人们克服私心和欲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人的本性,以此来克服社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控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助人是需要能力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意愿,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社会行动能力。关注助人能力,要求突破既有的道德教育边界,采用统整的思维来理解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认"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道德属性"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0.
陈清梅 《考试周刊》2014,(9):152-153
<正>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上又称为"关键期"),抓住这一时期施以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代表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素质,最终必定关系整个民族的素质。从这个意义说,搞好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于己于国都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根据小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契合度不高的现实下,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面人"的问题."双面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观念上差异与错位,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割裂与无序,道德教育形式的单一与放任.提高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契合度,形成教育合力,变"双面人"为人格统一、健康向上少年需强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架起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之间的桥梁;关注教育内容的连接性与契合程度,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人性化,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动力.  相似文献   

12.
"救救孩子"以及如何"救救孩子"--中国幼儿道德教育之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儿童道德教育传统是一份值得扬弃的历史遗产加强未戍年人道德教育,应加强其科学性,加强对儿童道德教育化传统的反省,应当清扫封建道德教育余孽,应当以新道德、以近现代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造和变革。  相似文献   

13.
我们时常把道德和道德教育一一对应,把道德的培养完全寄予道德教育。为了培养道德,唯一的方法似乎就是加强道德教育工作。实际上,道德教育在这里承担了它不可能完成的重任。当代社会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要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制度。制度虽然是外在的,但它是约束单子式个人,维系他们一体关系的有力手段。在单子式存在中,个人对道德的追求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道德教育也只是私德的教育,公共的利益因被法律和制度所代替,公德的教育就更加缺乏了。所以,对道德的培养,尤其是社会公德的培养,不能只诉诸于道德教育,更要诉诸于健全的制…  相似文献   

14.
成中英 《中国德育》2006,1(7):13-21
三、基于自我修养的本体宇宙论的孔子模式在阐述孔子教育模式的特点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为了道德的教育”(education for morality)和“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区别。“道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有相应的道德课程;“为了道德的教育”含义更加宽泛,它是一种为了使人成为一个能够保持并完善其人性的人,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教育,这种教育保证人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成为道德的人是他成为人的一个自然结果。因此,“为了道德的教育”涵盖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但作为指导原则,在认同个人实现和社会发展上,又超…  相似文献   

15.
陶俊 《考试周刊》2008,(16):192-193
人们通常认为的道德的一般律令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地域条件下表现为具体的道德规则.正确认识"具体"的道德及在正确认识基础上的道德教育都需要在道德的主体--人所生存的具体时间和地域的现实条件下来进行.脱离了人所生存的具体的时空,道德教育可能只是道德名词的教育而没有了具体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金连钧  汪琼 《江苏高教》2007,(6):152-153
传统道德"慎独"精神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精神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慎独"是指不管别人在场不在场,注意不注意,都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谨慎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8.
人的身心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意识和道德素质教育是如今教育界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讨论过程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者往往对三者的关系认识不清,甚至还出现许多糊涂认识。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谈特抓“道德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心”“法”“德”并举的教育。就现实意义来说,更应注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一、身心健康,是人的发展的基础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过…  相似文献   

19.
工具理性以其特有的方式型塑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工具理性自身的内在逻辑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存在危机:道德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性,成为工具化的道德教育。工具化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将人当作工具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在培养着工具化的个体。工具化的道德教育不仅未能教化人,反而成为奴役人、肢解人的重要力量。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过分强调工具理性理应承负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其实质既有感性幸福的成分,又有理性幸福的成分.人类完满的幸福生活是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的统一.由于幸福的生活与合乎德性的生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的两种幸福的实现都与人自身的德性密切相关,因此幸福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的幸福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话题之一.道德教育在本质上要求以人的幸福为依归.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应该为使人获得幸福而努力,为人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