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滴录     
在教学《渡船》一文第五自然段时,有个学生举手问我:“老师,这个中年妇女不应该嚷。用‘嚷’一是不文明,二是嚷声会影响病孩休息,应该改为说”。我让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思考一下,这里能不能用“嚷”,理由是什么?然后提问学生,形成如下的教学纪要: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嚷”是喊叫的意思。师:这位中年妇女为什么事而喊叫呢?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分析的背景“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互动式教学区别于灌输式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今的课堂教学又从教师向学生提问转向学生向教师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大进步。但是不是只要学生提问题,就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呢?先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断:《群鸟学艺》教学片断:师:我们已预习了课文,现在就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生1“:唾沫”是什么意思?师:请坐。生2“:根基”是什么意思?师(还是):请坐。生3:群鸟为什么要到凤凰那儿学本领?师(纠正):学搭窝的本领。(接着又一句)请坐。生4…  相似文献   

3.
有位教师教学《村晚》时,对“山衔落日浸寒漪”句中“衔”的教学真可谓匠心独具。师:“衔”是什么意思?生:“衔”是指人用嘴含的意思。师:这里是这个意思吗?谁能联系上句想想它的意思。(请一学生朗读一、二句,教师随手板书)右图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生:太阳快要下山了,一半已经被山遮住了,好象被山含在嘴里。生:(恍然大悟)“衔”在这里是指“遮”的意思。师:对了。这里作者把山当作人来描写了。这堂课,教师不仅把“衔”字教活了,而且潜  相似文献   

4.
有位教师教学《村晚》时,对“山衔落日浸寒漪”句中“衔”的教学真可谓匠心独具. 师:“衔”是什么意思? 生:“衔”是指人用嘴含的意思. 师:这里是这个意思吗?谁能联系上句想想它的意思.(请一学生朗读一、二句,教师随手板书)右图  相似文献   

5.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6.
(教例 )四年级《我们家的猫》师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 (生读后提问 )生甲 :“蹭”是什么意思 ?生乙 :为什么说猫的脚印是几朵小梅花 ?师 :同学们认真读书动了脑筋 ,提出许多问题 ,让我们共同来解决。谁说说“蹭”是什么意思 ?生甲 :“蹭”指上下磨擦。生乙 :老师 ,这里为什么不用磨擦 ,而用“蹭”呢 ?师 :提得好 !大家给予他鼓励。 (生鼓掌 )哪个同学来说说 ?生甲 :“磨擦”给人感觉很生硬 ,不能表现猫亲近主人的样子 ,用“蹭”才有这种感觉。师 :哪个同学来做做这个动作…  相似文献   

7.
一、虚假自主。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跃生命的灵性 ,实现自主学习 ,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而真正的自主往往落不到实处。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十册《放弃射门》导入学文的一个片断 :师 :同学们 ,读了课文后 ,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 :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生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生 :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生 :……师 :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 ,解决这些问题 ,好吗?生 :好!师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从中读懂了什么?再看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第一册《…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看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从课题中发现什么了?【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形式较为特殊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生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思正好相反。生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了引号。师:遇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生2:为什么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列在一起?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心中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生:(自由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怎样造纸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方法)师: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  相似文献   

10.
1 提问引思师 :同学们前面已经研究了椭圆 ,请大家回忆一下椭圆的第一定义 .生 :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师追问 :这个常数有什么要求 ?生 :要小于两定点的距离 .师 :对吗 ?其它学生补充道 :要大于两定点的距离 .师进一步追问 :若常数为“等于”或“小于”两点间距离时点的轨迹又是怎样的 ?点评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象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 ,善于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在不经意间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堂教学的中心 .这里请学生“回忆”,顺着学生的回答“追问”,图 1就是一个例子 .2 师生共探2 .1 探求双曲线的定义师 :平面内…  相似文献   

11.
徐丽 《四川教育》2006,(9):27-27
【情景再现】《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生感到无所适从,一脸茫然。)师:(微笑)你们可以设想自己就在这样的院子里,会看到什么?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院子里看到的天空不大。生2:在院子里看到的东西太少了,除了高墙,就是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师:不是这个意思,请大家再想想。(后来无一学生举手,教师只得照搬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诊断】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提问源于教师在预设时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没有找准学…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一、生活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科技广场吗?(生…)那么这幅画面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屏幕显示科技广场的摩天轮、世纪钟的旋转画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摩天轮和世纪钟在做什么运动?(生:回答……)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做类似运动?(生1回答生2回答生3回答)师:你们想知道更多的旋转现象吗?(生……)请同学们“进入教师网页”,在这里查找更多的旋转现象。(生点击“进入教师网页”查找,或点击导航条中“整装待发”查找)二、整装待发(学生点击以下图片播放旋转现象)师:你们查找到哪些旋转现象?(生1……,生2……,生3……)师:大家…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课时 :三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略 )(点评 :教师将学生汇报的内容 ,用“狭路相逢”归聚起来 ;通过朗读进行回味 ,再现情景 ;引出问题 ,自然提示学习目标 ,体现了施教过程中的“收”。)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师 :我们首先从字面上看“勇者”是什么意思 ?生 :“勇者”的意思就是勇敢的人。师 :那文中的“勇者”指的是谁呢 ?生 :刘邓大军。师 :“胜”是什么意思。生 :胜就是胜利。师 :同学们理解得十分准确 ,那刘邓大军是如何英勇作战 ,取得最后胜利的 ,同学们想知道吗 ?好 ,我们一起看一看 ! (演示课件 )(点评 :先从…  相似文献   

14.
不可小视的课堂评价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在课堂教学中,一名好教师会从受教者心理出发,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使之“相荡”、“相激”,让求知者最大限度地发出灵和光。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正是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教学案例师:同学们,昨天预习11课《五彩池》了吗?生:预习了。师:同学们真棒。谁愿意把课文读一遍?(一学生站起来读,一亩(mǔ)读成一亩(mǒu),教师没有指出)师:这位学生读得真好。谁能告诉大家五彩池在什么地方?生:四川,松藩的藏龙山上。师:真聪明!请同学们认…  相似文献   

15.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 ,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文中第十自然段的一个“拍”字用得妙。就这一字 ,我是这样教学的 :(课堂实录 )师 :请同学朗读一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 ,轻轻地拍了拍 ,说 :“你看 ,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要求 :找出一个你认为用得比较好的字。)生 :通过朗读我觉得“拍”字用得比较好。师 :为什么呢 ?生 :一时回答不出。师 :(启发引导 )“拍”是什么意思 ?生 :(查字典后回答 )拍”是用手掌打的意思。师 :那 ,这里可不可以用“打”?生 :不可以。师 :为什么 ?“拍”和“打”在表达意思上有何区别 ?生 1 :“拍”的动作既…  相似文献   

16.
【案例叙述】(“小导游”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我们在教学调研中发现“错位”现象十分普遍,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开展的“小导游”教学活动。)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当一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介绍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先在小组内练一练,等会儿请同学们上台来表演。(孩子们以四人为一组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地当起了小导游。)师:(三分钟后)好!请同学们静下来……,哪个愿意到前面来当小导游?(举手者寥寥无几,于是教师请了一位女生上台。)生:(这位女生好像不太乐意,走…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章第二小节105至107页“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直奔主题师:请同学们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想学习哪些知识?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方程?生2:怎样解简易方程?[评析:先让学生读黑板上的课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明确学习目标。]二、课件演示,直观理解方程的意义1.方程的意义课件演示:先在天平左边盘内放置20克和30克的木块,又在天平右边盘内放入50克砝码。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天平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师: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用数学方法怎样表示?生1:…  相似文献   

19.
两个有趣的教学片断如下。某教师教学应用题“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时,问学生:“‘6÷2=3(盘)’中的‘盘’字,是从哪里找到的?”生甲:从题目中找到的。师:再想一想。生乙:从题目的问题中找到的。师:对!题目的问题问我们是“几盘”,所以这里就是“盘”;如果问“几天”,那单位名称就是“天”。教下一节数学课时,这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目给学  相似文献   

20.
(课前组织男女生赛诗)师 :从刚才同学们的赛诗可看出 ,大家的积累相当丰富。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请同学们伸出手在桌面上与教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课题)师 :自己把课题读一次 ,看看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生 :“题”是什么意思?生 :“西林”指什么?师 :真会思考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中的注释。生齐 :“题”是书写。“西林”指西林寺。师 :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 ,自己说一次。(生练说)谁来说给大家听?生 :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诗。生 :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 :学古诗一定要看书中的注释。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