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很多批评,教师的"教"也备受质疑,教师被要求尽可能地少"教",甚至"不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验知识,或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对话去生成知识、创造知识.[1]建构主义、知识社会学等西方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尊重,是对个体的话语权的尊重,让每个个体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可以说,这是现代社会民主观念在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者"不教"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他们每个人的学习基础、条件以及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是不同的,如果教师不能给他们提供基本或基础性的学习指导(教),不给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以额外的补偿教育(多教),而仅凭他们自己去探究、发现式地学习,那么,很多不适应教师此种教学方式或不能获得相关资源的学生就很难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因此,这种"不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2.
知识建构作为学习的一种隐喻,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研究以"摄影技术"课程为例,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针对课堂知识建构活动三大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言语互动进行分析,探讨课堂知识建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在各个知识建构活动环节中的体现。研究发现,在课堂知识建构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得到增强,其作为知识创造者的角色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知识建构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知识建构活动过程中需适时进行组织、引导和决策。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和权力的视角下,教师作为社会代言人,社会为其话语的获得提供了外部的保证;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使教师课程话语的获得成为一种内存需要;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为教师个体性话语获得提供了现实依据。本文从权力和知识的角度对教师话语建构的条件、依据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话语的理想架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代言社会、代言学科专家以及教师的个体性话语。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础教育改革教学中突显了学生的地位及其需要,学生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话语权是"伪话语权".学生的话语权受制于教师的控制,往往陷入虚假的困境,成了教师话语权运用和实现的工具.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人格裂变和人性异化.教师要重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这一观念.转变课堂教学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和条件,给学生发表自己现点的空间和权利,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这是需要努力达到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作文教学,大都是以个体为中心,未发挥以"多人为主"的群体性、合作性模式的积极作用。简单的、孤立的作文教学模式无疑使整个班级凝聚力消失,使学生成为独立个体,在学习中,每个学生更是以自己为中心,独自从教师那里接受"传授性"知识。这无疑局限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思想陷于"自己思考"囚笼之中,无法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对待写作,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作者阅读了佐藤学先生的《课程与教师》一书,开始关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冲突"与"妥协",领悟到语文课堂要从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转型,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对孩子个体的生命关怀,实现语文教师的不够华丽的朴实的转身。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忽略个体成长的现状,其次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尝试努力。  相似文献   

7.
张林 《江苏教育》2012,(36):61-62
师生协作是一种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也充分证明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中提出的: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的观念。师生协作是一种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来完成工作任务,并"生产"出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师生协作也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就开发层面,我们的课程往往是课程专家与企业工程师开发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缺少话语权,同时,项目一般是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工作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需要有效提炼,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体  相似文献   

8.
美国一所大学的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在看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后质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他这样质问有其理由: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段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种  相似文献   

9.
王英 《教学与管理》2013,(15):41-44
自古就有"学为人师"之说,教师的知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教师也正是因为自己的丰富知识才获得大家的认可与尊重。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知识的"量",对教师知识的"质"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要从课程执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之一就是课程理念从传授知识变为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前人积累知识的方法,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还会对教师进行模仿和受课堂气氛的感染。对于教师积极的应对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吸引力会使得学生产生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产生了,积极的应对方式便传递到学生那里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能被学生迅速接受,这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应对方式干预的"沃土"。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中,教师似乎独享课堂话语权,但正是这种表层上赋予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掩饰了教师个体话语权的丧失,教师在教育世界的实然状态是无力的“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话语权应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实现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对话,与教育研究者的对话。教师对话能力的形成需要其自身课程观和课程意识的确立,同时学校制度环境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础教育改革教学中突显了学生的地位及其需要,学生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话语权是“伪话语权”。学生的话语权受制于教师的控制,往往陷入虚假的困境,成了教师话语权运用和实现的工具。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人格裂变和人性异化。教师要重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这一观念。转变课堂教学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和条件,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和权利,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这是需要努力达到的。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后,教师角色的内涵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课室管理者"拓展为融教学、管理、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角色.  相似文献   

16.
<正>任何一种优秀教育方式的出现都有适合其发芽、成长的土壤.数学课堂中的"学案教学"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不能用课本、专家等权威强迫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  相似文献   

17.
课堂互动是学生积极学习并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课堂话语权关系把握直接影响到与学生语言互动的数量和语言质量。从学生学习知识的默契到教师引导性的互动直至学生自主性的话语权掌握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虽然教师始终是课堂话语权的掌控者,但教师应在互动中引导、扮演适宜角色,以协商等方式掌控课堂的话语。教师适时地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将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能力以及积极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课程观是教师的"课程哲学"。新时代,上好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努力实现课程观的时代转向。课程价值观、课程知识观、课程发展观是教师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三个构成维度。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增强教学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思政课教师须立足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确立起社会与个体和谐共生的课程价值观,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有机统一的课程知识观,"预成"和"生成"相互转化的课程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师话语权的霸权与缺失及如何赋予学生以话语权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分析造成教师话语霸权、话语权缺失及学生话语权失却的基础上,提出教师与学生话语权的共享是实现个体的主体性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