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9,21(4):376-376
对<编辑学报>2009年第2期<好书荐读>栏目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为伊狂)读后感>一文,本来我是打算斜靠在沙发上休闲地阅读的,但我很快就发现这实在不是一篇仅凭休闲的心态就能"掌控"了的东西,当我彻底改变了阅读姿态与方式,正襟危坐地在书桌前读完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一种久违了的畅快淋漓之感--<我为伊狂>,这本我一直以为是青春小说而无心染指的书,原来介绍的是令人震撼的"公司管理学";  相似文献   

2.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开卷书香—读程亚男新作《书海听涛:图书馆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着一股油墨的清香,程亚男女士将自己刚出版的新作送到了我的面前--<书海听涛:图书馆散论>.古色古香的封面,诗一样的书名,散文般的笔调,恣意谈史论学,叙事立论.其知识性、哲理性、现实性、可读性并行不悖.为老成有余,活泼不足的图书馆界带来另一番感受,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因一篇人物通讯《勋章背后的未了情》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于是,对于人物报道自然多了几分留心。留心之余也就多了几分想法。这几年,同行们议起来,有一个共同感受,人物报道越来越难写了。所谓难写,就是要写出让读者爱看,并且看后还能产生出某种共鸣的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了。实在说,在很长的一般时间里,我对于写人物报道陷入了一种为难的境地。翻开中国的新闻史,人物报道占了极重的份量,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以  相似文献   

5.
初次萌发写一篇关于江乃武先生的文章是在1995年,一直没有成文的原因是我从来信中感到他是一位不希望别人宣传自己的人.前些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晋图学刊>1 998年第1期刊登的<一名老兵的经历>一文,感触颇多,思考再三,又拿起笔来.  相似文献   

6.
吴定新写这一组习作的动因是什么?他对自己的习作是怎样看的?我们的读后感又是什么?吴定新专门为这一组习作附了一封信。我们还是先读读这封信。教务处:我先从写作方法上与老师们一起探讨这篇《选票能否定乾坤入这篇稿子报道的事实,是我亲历亲闻的,有具体的新闻要素,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文中没能进一步明确。此类稿子在《纸上谈兵初中《新闻怎样出新卜节已有较详细的点评在我还存在疑问:-\我的这篇《选票能否定乾坤》算不算是消息报道,能否冠以“本报讯”?在写作程序上好像与以前采写的稿件不一样,自己都搞不清耍的是什么花样…  相似文献   

7.
做记者几年,稿子写了不少,但能让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采写这组<创业时代·就业故事>图文系列报道,感觉自己在新闻业务上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8.
1991年3月20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写的通讯《公仆赞——记襄樊市一汽运公司客车一队党支部书记王凤山》。隔了8天,湖北日报一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强化公仆意识》的读后感,作者是读了报上发表的王凤山的先进事迹后而写的。8月,省委组织部、湖北日报等四家单位举办的“为党旗增光辉”征文中,我写的那篇  相似文献   

9.
这次会议的主旨是研究近百年编辑出版史,也是研究中国出版业的近现代化问题.我认为这是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1999年南京编辑出版史研讨会前,我写了三万多字的<试论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安徽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后连载在<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3-7期上.本想结合这次会议再写写百年安徽出版史,但未能完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承担了一项安徽省政府的文化工程,--<徽州文化大全>中的<徽州刻书>分册,抽不出工夫;另一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我去年发表的文章里大部分已讲过了.因此,我这次上报的论文题目是<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里面也讲到了一些有关的出版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论"双校"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双校"论百句韵言>,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一年前,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双校">,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5期.今天,比起一年前,出版界的形势和我对"双校"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才写了这篇<三论"双校">.亟盼出版界及关注编校事业的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把<警察任长霞>点上最后一个句号,我心中就暗想,如果让我总结采访写作任长霞的最大感受,恐怕要归结出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平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我是作秘书工作的,平常也喜欢向新闻单位投稿。去年以来,被当地报刊、广播电台(站)采用一百多篇稿件。在写稿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新闻稿一定要强调真实性. 新闻稿要真实,这是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曾因为没有认真调查,有几篇稿件严重失实,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从去年十月份,我听到这么一事:有个牧场场长不谋私利,自己造房,不到牧场上买便宜货,受到群众好评.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题材,只找一个人核实了一下,就写了一篇通讯《秉公办事的好  相似文献   

13.
陈焱玲  丁洁 《传媒》2008,(5):53-55
自2004年7月第一张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问世以来,杭州、广州、深圳、重庆等各城市也相继推出自己的手机报.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写稿乐李金奎在我看来,写稿是一种生活享受,它不仅可以让我在相田中感受写稿的浪漫,也可讨我一旦拿起笔来就忘记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写稿之乐司谓悠哉快哉!古谚云: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我认为写稿人也应多读书,如果只顾埋头写稿,不注意用知识丰富自己,写稿走弯路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刚当新兵那阵子,写稿热情极高,凭着入伍前发表几篇稿的资本,见啥写啥,有时一天写出三五篇,投寄也不少,但命中率却极低。一家报社在看我数篇来稿后如实说:写稿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多写就能多发,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多积累点理论知识。令我庆…  相似文献   

15.
前年夏天,我对新闻写作还是门外汉,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都始终拿不出手。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掂上自己得意的力作敲开了宣传科的大门。宣传干事宰先珍同志正皱着眉头写文章,他仔细地看完我的文章,笑嘻嘻地举起大拇指:“好,写得好,以后多写吧!”我心里暗想自己也许真有两把刷子。谁知等见到《河南石油报》登出后,我怎么也认不出那是自己写的文章,百把字短文,只有两句似曾相识。好坏也算是自己写的文章见报了,经同事鼓励心里热呼呼的着实感激老师宰先珍.从此劲头十足,三天两头找老师请教。时间一长,我深深感到老师的严励和认真.记得前年在朋友家闲谈,听说  相似文献   

16.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7.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18.
在工间休息时,拿一本书读读,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对我们读者来说,最爱读自己的书--<陕西档案>.  相似文献   

19.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今年2月号的<青年记者>曾以"传媒智库"为题进行了一番讨论,我也写了一篇短文<专家学者是"花瓶"吗>,篇幅很短,意犹未尽.或许,通过这篇"非常周末"可以看出中国媒体的一线学者的工作状态乃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