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5—17世纪,英国民众的婚姻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权与择偶条件、初婚年龄、夫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人口与物价的变动,物质生活的改善,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世俗教育的开展等,构成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动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家庭对个体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要依靠父母和家庭的保护,为其成长提供生活、教育和游戏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美国学前儿童家庭支持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包含法律法规、经济支持、亲职福利和服务性项目等多个方面。通过对美国学前儿童家庭支持发展历程、价值取向和内容的分析,建议从政府、社会、社区、幼儿园和家庭入手,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儿童家庭支持机制,以全面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家庭代际支持的状况、模式等都在发生变化。基于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描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代际支持的状况,比较成年人对其父母经济、生活、情感支持的性别差异,通过检验权力、互惠、利他等三个理论模型探索代际支持背后的行为逻辑。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会为父母提供支持,女性在对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支持略多于男性。家庭代际支持的权力模型遭到质疑,互惠和利他模型则成为分析城市家庭代际支持问题更适合的框架,说明传统社会那种无条件的孝道已经不再是不言而喻的行为准则,"养儿防老"这种传统中国家庭代际支持模式已经不再普遍适用于当下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老有所养”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理想.家庭养老是通往这一理想的现实路径。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本文即以内蒙古五原县w村为例,在描述农村家庭养老功能蜕变的现实困境以及农村家庭内部调适策略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模式。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由“反馈模式”转变为“弱反馈模式”;在观念层面,“齐儿防老”正在过渡为“老人自养”。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21-124
家庭育儿面临很多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角度来看,构建育儿社会支持体系需要明确以国家层面为引导、以家庭和早期教养机构为核心、以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为辅助的支持主体结构,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增加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提升婴幼儿保健服务、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社区育儿环境、普及社会育儿意识等多种途径来初步构建我国的育儿支持体系,培养社会育儿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支持日益成为美国应对家庭育儿功能弱化的重要工具,形成了一种以预防为重点、以社区为基础、强调家庭优势的育儿模式,在促进儿童发展与提升家庭育儿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前,我国家庭育儿仍以自身保障为主,缺乏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面对由家庭育儿功能弱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政府有必要借鉴美国经验,通过制度化的家庭政策和社会化的家庭支持服务来分担育儿责任,以弥补家庭的功能缺失,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8.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当前,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从社会支持的主体向度思考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就要明晰政府职责和义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社会组织为载体、家庭为基础的立体化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9.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当前,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从社会支持的主体向度思考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就要明晰政府职责和义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社会组织为载体、家庭为基础的立体化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客观条件看,老年人是精神孤独的易感群体。随着生理条件、人口结构、家庭模式、居住方式和交往观念的变化,老年人出现了认知能力衰退、家庭角色边缘化、代际观念差异大、社会网络萎缩及社会交往断裂等实际问题,导致了数字时代老年人的精神孤独。可以积极借助数字技术,基于资源补偿、社会支持、自我强化等维度构建纾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层级体系,改善老年人目前数字素养相对薄弱的状况,促进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差异化社会嵌入,实现老年人参与数字平等化的社会再生产,助力数字时代智慧养老,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社区生活模式。本文以对福建省厦门市的调查为基础,探讨当前城中村家庭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在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模式在向现代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突出表现为城中村家长的教育方式滞后于城中村自身的社会变迁,并导致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在孤独感、亲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上并不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大学生的孤独感、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孤独感;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能够准确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而可知,性别消解与群体再制是三者互构的机制原理。社会分工引发的社会性别消解了群体的生理性别,代之的是极为相似的社会性别。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参与程度等都会再制着孩子的理念,进而影响其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社会结构中的格局序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北省11市州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教养方式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缺乏指导,家庭教育资源匮乏。要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就必须努力改善他们的家庭教育质量,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因素。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是:提供以法律支持保障为基础,以加强科学和专业化研究为支撑,以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和营造社会支持系统为途径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她是网络媒体的宠儿。但是却被网络媒体塑造成有问题的一个群体。剩女的出现与其说是由剩女自身造成的。不如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是传统的择偶和婚姻模式与现代新生事物之间碰撞所激发出来的问题。剩女现象暴露出男权家庭制度的虚伪性和脆弱性。但是男权制的家庭仍然是剩女在职业和家庭选择中的主要障碍。剩女虽然在婚姻上存在失调。但是她们婚姻问题的解决将是女性在职业和家庭平衡的良好范例,剩女本身就是女性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她们的成熟路程也必定是女性人格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面临着多重困境。男性离婚的随意性,对女性当事人情感伤害比较大;农村家庭暴力再次复制了父权统治、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性别分工使得农村妇女在家庭往往扮演照顾者角色与家务劳动承担者角色,妇女负担较重,发展机会被限制。应对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困境,需要家庭私域的革命与公共领域的变革,从而提升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A pilo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some initial family planning concerns of men who sought to obtain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 In-depth contraceptive histories were obtained by interviewing 30 men attending the 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Clinic in San Francisco over the 1977-1978 period. The men ranged in age between 19-37. The average respondent was white, 27, and single, with some college. Respondents included married and divorced men, and black, Latin, and European me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was that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Preliminary stud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en perceive they are left out of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and are finding out what they can do despite these circumstances. 4 areas of special concern to the men interviewed, in their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were the following: 1) the changing social milieu which includes specifically the effect of the ecological and women's movements; 2) the degree of visibility, or the extent to which men view themselves as invisible in family planning clinics; 3) the nature of the terrain,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planning clinics that make men feel unwelcome; and 4) accessibility, or the difficulty they experienced gaining contraceptiv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men feel that they are excluded from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they strategize to handle their concerns. 3 emerging patterns men use to interact with their partners in the practice of family planning are described. These patterns are directing, encountering, and assuming. The patterns reflect how men see themselves in relation to family planning. The directing pattern is based on the man's perception of himself as an outsider, who is directing or managing the process alone. Men are usually willing to direct the process, but they are aware of the many advantages women have over men such as ready access to services, and they strategize to overcome this barrier to them. The pattern of encountering was the most common pattern among men in this study. In this instance the man becomes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the family planning process. This man has access to knowledge through his partner and enters a process of determining what he needs to know and, in turn, finding out how he can use what he has gained to insure a more satisfactory outcome. These men put much effort into increas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artner's family planning experience. The assuming pattern is based on the man's perception of himself as an outsider who makes the assumption that his partner is managing family planning alone. He is less involved than men in the other 2 patterns.  相似文献   

17.
比较我国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对应性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不择校家庭,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就读学校水平的正向影响更强。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增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从而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状况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状况受到各自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发生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率虽然有所提高但面临的竞争依然激烈.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如下特点:学生在学期间作好充分就业准备;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性,但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维定势;学校、政府和民间通力协作,促进就业;社会弱势群体的出身背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在借鉴的时候应注意其普遍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然而多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指导不能满足家长需要。虽然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密切相关,但与政府、社区、高校、中小学校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政府、社区、高校、中小学校和家庭五者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叠加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五位一体"(GCUSF)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将有效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的提升,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具有同构性。在社会转型之际,社会伦理应再造,家庭伦理也应重新定位,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