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在学校里,我总是因为讲话太多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因此,他们派我到图书馆去.我喜欢那个地方,开始干学生助理员的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我对要学什么总是多次犹豫不决:我先学医学予科,然后学音乐,最后学戏剧.我甚至打算去耶鲁大学念剧院设计研究生.但是,后来我决定去亚特兰大大学图书馆学院.我对上图书馆学院从不后悔,因为我能应用我的其它技能和爱好.在我毕业之前,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馆长正在亚特兰大四处招聘,就请我到他的图  相似文献   

2.
闲来无事,转到小S主持的<康熙来了>.这期她和蔡康永"踩"的话题是罗大佑.话题不太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小S的精彩表演.即便是有人说我庸俗,我还是要说,我喜欢小S的风趣和幽默.我不会把小S说得无限好,但是,我认为小S的确有才.她能够在大俗之中慨叹人生,俯仰天地,这就是才气.  相似文献   

3.
搭火车去远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觉得坐火车是艺术的. 从小我就有这种想法.那时我住的小城没有火车,我看到电影上的火车就喜欢得不行,我喜欢听它的轰隆声.  相似文献   

4.
韩美林的名字早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版"上. 最早使我对韩美林尊崇、敬慕的是他所绘的那些小猫、小狗、小猴、小鸡、熊猫等憨态可掬的可爱的小生灵.曾记得,还在孩童时的我,一次在书店见到一本韩美林画集,里面画的全是小动物,它们深深吸引了我.我非让父亲给我买下来,回家后我反复翻看,并动手摹画起来.从此,这本画册引领我走上了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5.
[观点摘要] 那天会开一半后我接到一个恐吓电话,他说你要停住,再不停住我要你的命.我说你们把这些人害得太惨了,你们太猖狂了,我不想活了,要跟你们拼.会一开完紧接着又有一个电话,我说我不活了行不行,人头在手里拎着,随时来拿…… 我儿子对小朋友讲,我的家庭是一个正直的家庭.我听到这一句话时觉得我没有白干.  相似文献   

6.
谈编辑学三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杲 《编辑之友》2010,(12):87-89
振铎同志的著作<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已经出版,我很高兴,这是他对编辑学研究的新奉献.振铎同志鼓励我为之写几句话. 我和振铎同志在中国编辑学会同事多年,对他研究编辑学的刻苦治学精神,我一直深为敬佩.他的著述甚丰,全面涉及我做不到.我选振铎同志提出的编辑学三原理,说一点读后感吧.  相似文献   

7.
10年前,1995年11月5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次会上,我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捧回了中国韬奋新闻奖的奖杯和奖状.10年后的今天,我又有机会参加纪念邹韬奋诞辰110周年的大会,这是我一生永远无法忘怀的荣幸.我的荣幸可以说是从我的上一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我爱单位     
我是一个有单位的人,在某局上班.作为一个单位人,我最大的感觉是有靠山.单位是我的衣食父母,单位是我的上帝,我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单位,单位是我的一切.我的全身上下都打上了单位的烙印,我不知我是单位,还是单位是我.  相似文献   

9.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崇明人,爸爸是撑船的,妈妈是小脚,在家织布.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小我3岁,一个小我9岁),还有一个童养媳.当时家里还可以,我读过两年书.小时候崇明还是属于江苏,上海在我们这些乡下人眼里,可是繁华的大都市.我8岁来上海,当时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在引翔港的周家湾靠种田生活.我住在舅舅家,也帮着种田.当时住在附近的有本地人,也有崇明人.  相似文献   

10.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奄奄一息,瘫卧在地上,无力移动自己的身体.在她身后,一只秃鹫虎视眈眈、伺机扑上前来……这张图片经常像梦魇一样笼罩在我的心头.那就是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见图2).照片说的是贫困如同秃鹫,在吞噬无助的弱者.每当"国际消除贫困日"来临之际,这幅图景愈是让我挥之不去.我本人出生在一个清贫之家,从小,贫困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我.青少年时,家里买不起鞋,我长年赤脚,同学戏称我为"赤脚大仙".我不止一次梦到,有人施以善举,给我一双新鞋子穿,能让我体面地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11.
学会放弃     
那年,我脱下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走进了一座殿堂,一座装满尘封历史的、寂静的殿堂.朋友问,怎么到了那里.我说,我选择,我喜欢.其实我清楚,这话有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无奈,还伴有一丝惆怅.我喜欢档案工作,是因为档案里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它内在的人文价值让我心动.可是理智告诉我,面临人生重要的转折,要学会放弃.  相似文献   

12.
羁绊·禅心 2003年,我的孩子降生,这一年,我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我有幸进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出生的情形,至今我记忆犹新.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时,他正沉沉睡着,那一刻,孩子仿若一块纯洁质朴的美玉,我似乎看到他身上有一种不可逼视的神圣光芒;那一刻,我几乎顶礼膜拜;那一刻,我诚惶诚恐,唯恐不能教子成才.孩子,成了自己的终生羁绊.也正因如此,进入出版社以后,我走上了买书——编书——策划家教图书的发展轨道. 2010年,"开心妈妈"屈开老师来到桂林讲座,我慕名前去邀稿,进而与屈老师结成忘年好友.屈老师当时腰椎已经很不好,我去的时候她甚至是卧床和我交谈的.但是,当她讲座时,面对台下家长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她也在享受自己的快乐.她的讲座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使那些心中充满困惑的家长得以顿悟,也使我更了解了传道解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殿仙 《青年记者》2012,(10):36-38
我是一名年逾八旬的退休小学教师,家住栖霞市庙后镇骂阵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大硝烟中,我读了6年小学.从5年级开始我就给报纸写稿子.但因文化水平低,写的稿子缺头少尾,连写3年都成了废品. 正在我一筹莫展,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之际,《大众日报》编辑同志给我寄来一本《青年记者》,我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在她的谆谆教诲下,我又鼓起勇气,重新拾起了笔.从前我是个连新闻的五大要素和什么是消息、通讯、故事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开窍入了门.时而有一些“豆庸块”、“火柴盒”见报.  相似文献   

14.
教子日记     
中午,儿子说他下午一点半去同学马龙家.我没有同意.午休起来,儿子不在,桌子上有个留言条: 老爸: 你好.我去马龙家了.我在一天天长大,我已经是十岁的人了,你必须给我一定的自由.我给人家马龙说好一点去他们家.我说过的话就要算数,不然我将会在同学中失去信用.要杀要剐由你吧.  相似文献   

15.
参加邵阳市档案局组织的“走进档案,讲述·档案故事”的演讲比赛,听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档案故事,我激动不已.回想自己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以来的一幕幕,猛然发现,档案已逐渐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我展示人生的舞台. 认识档案走进档案 2006年3月,我从洞口县教育局调入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由于中心没有专职档案员,领导安排我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对我来说,是新概念,该做什么,怎样做,一点知识都没有,能否做好此项工作,我有点茫然.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17.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20,(10):89-89
作为医疗健康杂志《脉搏》的主编,我得老实承认,过去的一个月是我职业生涯当中最紧张、焦虑和心力憔悴的一段时光.但是报道疫情令我充满勇气和信心,过去几周我新闻实操能力的提升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果说我们几乎是在战时状态下工作,我认为毫不夸张.我犯了很多错误,我甚至有些不敢回看几周前的报道.但是,我们都从这一百年不遇的灾难中学到了很多.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初冬,我从天津专程去探望恩师戴文葆先生.他在电话里说,最近身体不大舒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我心慌,急急地赶去.一推开门,戴老正在笑眯眯地等着我.他高兴得很,两手推着我的双肩,硬把我按到客厅里的旧沙发正座上."这几天学校怎么样?"老人忙不迭地问.我知道他时时刻刻都记挂着我们,每隔几天,总会有他的信或电话到天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老人家这个南开的特邀教授真是当到家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牵挂.  相似文献   

19.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20.
一 1964年我从上海永嘉路二小毕业后考取五十一中(位育中学),但我未就读,随父母迁居北京,就近转入翠微中学.该校每周三节英文课,是北京重点中学英文授课量的一半不足.为了在1967年北京中考时能转考进重点高中,我开始自学英文. "文革"乱世让我初二以后失学.我的父亲涂作潮①每月给我5元钱,用途是买张4元的学生通用月票四处游走或者用于兴趣爱好,让我远离揪斗老师、参与武斗等不法行为.我用二哥涂中华的旧货"127"相机学上了摄影.在朋友杨连更(葫芦岛09工程的二级电工,实际工作中的"老法师")的指导下,我用窗户玻璃的下脚料、明胶和水彩画料做了深浅不同的黄、红、青三色滤色片,共33片.1967年底,首批彩色照片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