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周朴园形象的深层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朴园是以恶者的形象出现在《雷雨》的戏剧舞台上的,可是每一次伴随着对周朴园人性恶的批判,我们便可以看到曹禺对周朴园灵魂深处内疚,忏悔,孤独,空虚的重笔描写。笔者认为,这一情节在剧中的频繁出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它在暗示读者:周朴园不只是个吃人者,同时也是个被吃者;今天,他用“秩序”来毁比他年轻的人,殊不知昨天他曾是“秩序”的更早的特殊品。至此,剧作家把人们憎恨的情绪由周朴园这一道德个体上升到了对整个滞涩的封建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研究者在研究<雷雨>所受外国戏剧影响时,从妇女命运、妇女解放问题着眼,把<雷雨>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或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人群鬼>作比较.其实从塑造"忏悔人物"角度考察,<雷雨>受易卜生<社会支拄>的影响更大.作家在塑造周朴园这一"忏悔人物"时,既借鉴了易卜生塑造博尼克的某些手法,又有所创新,使周朴园的忏悔更加符合性格发展逻辑,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3.
李波 《学语文》2003,(2):16-16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邂后相识的过程,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未认出鲁侍萍。他认出鲁侍萍的经过,要让我们来写,可以写得非常简单:在周朴园问对方“你贵姓”时,即可让侍萍自报家门。而作者却舍简就繁,用了洋洋近千字的篇幅,写他们的相识。作者之所以选用繁笔,是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戏剧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篇力作。它以其深沉的主题,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谨严的结构吸引着无数喜爱它的人们,使人每接触一次总会有一份新的收获。尤其对牵动着戏剧发展的重要人物——周朴园的性格把握,常是初读周朴园者和评论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应当承认,曹禺先生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情节集中凸现了周朴园的惟利是图,反动残暴、冷酷自私,内心空虚、独断专横,不近人情的性格特征,同时,作者也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年轻时的周朴园曾经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先进思想和个人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以及他与侍萍的相爱等性格的另外一个方面。周朴园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周朴园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但对侍萍性格的认识则“徘徊不前”,即,这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她一直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历尽人间辛酸,对残酷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她从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中,终于看清周朴园的本性,最后以撕毁五千块钱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当前,对侍萍这一重要人物的研究仍停留于“阶级分析”说的基础上。下面,笔者试结合有关剧情来探讨侍萍性格的复杂性。周朴园和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  相似文献   

6.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的教学也贵在出新.<雷雨>中周朴园性格具有多面性,这几乎已成了一种共识;在这方面,相信学生们也会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要引导他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细节真正"认识"周朴园,还是有着相当难度的,这恰恰给教师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童志斌老师这堂课,引导学生由具体的语言情境入手,从周朴园看周朴园,更从鲁侍萍的视角看周朴园,从中"读"出一个鲜活丰满的周朴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赋予人物以新的生命,也使整个课堂充满张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7.
曹禺处女作《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令人心酸。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这可能是作者的用心所在,然而在这些不幸者的画廊中,周朴园、蘩漪往往成为舞文弄墨的热门,究其原因自然是由于扮演的角色决定的,因此,作品中并不显赫的周家公子周萍往往被人忽视,其实,周萍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其性格也较复杂,要认识周萍其人,必须从与他关系密切的周围的一些人入手,从与这些人的交往中来了解其性格特征。在剧中与周萍关系最为密切的,即能衬托表现他性格主导面的人物有三个:一是他的父亲周朴园,二是后母蘩漪;三是女仆——后来的情人四  相似文献   

8.
曹禺话剧《雷雨》的中心人物周朴园,果真如作者所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①果真如许多评论文章和文学史定性的自私、冷酷、专横、凶残和伪善,是一个坏到没有丝毫天伦人性的魔王么?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恶魔本性不能包括他的全部。他既是封建财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的性格是双重的,集中体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上。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历来认为周朴园是个伪君子,说他对侍萍的感情完全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10.
《雷雨》剧中以周朴园为核心,向我们展示了.30年代旧中国各个阶层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都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他们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读者的心弦。一、周朴园周朴园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大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的思想和性格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气息。在社会中他是一个雍容华贵、受人尊重的上层人物;在  相似文献   

11.
曹禺先生是善写情感的圣手,他在其处女作《雷雨》中塑造出了一个有特性的充满行动的复杂性格的女性叛逆者——蘩漪。她具有雷雨般的性格,她和周朴园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她由顺从到反抗,最后彻底摧毁了周朴园的尊严。纵观作品中女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窥探到平静下的汹涌,绝望下的希望的情感迸发。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对生命存在本真的人性抒写。  相似文献   

12.
话剧《雷雨》一经诞生,即震惊中国文坛。并一举奠定了作者曹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起。围绕主人公周朴园的性格就产生了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周朴园是真念旧、有人情味的好男人,姑且称之为“真情派”;另一派则认为周朴园虚伪、狡诈。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伪善派”。  相似文献   

13.
(说明:《雷雨》这篇课文按一般讲读课的要求上完之后,我总觉得意尤未尽,如对周朴园的性格的分析是否会过于简单,再如电视连续剧《雷雨》的播放,对原著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在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之后,决定加一堂评价课。下面是这堂课的节录。 ) 教师出示讨论的材料。  材料一:电视剧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公馆见面以后,周朴园亲自到鲁家“忏悔”,温情脉脉。  材料二:改编者把原著中作为背景材料处理的周朴园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小工的罪恶发家史搬到了前台,让剧情按时间流程发展。  材料三:原著中,四凤…  相似文献   

14.
正确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态度 ,事关对周朴园形象的准确把握。多年来评论对此家没有正确认识 ,主要原因是 ,分析中受先验的理念化思维模式及角色混杂的影响。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有一个长远而复杂的心理历程 ,其婚恋性格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显示出一定的情绪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5,(4):15-19
《雷雨》里的周朴园作为一个极有争议性的人物,一直以来都被赋予了多重的评价。这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得以成为一个立体生动的典型,具有了多维人格的魅力。本文从创伤性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认为周朴园两极性格形成之因来源于早年情感创痛,并对他的整个人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同样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6.
【教例简述】教学内容:课文《雷雨》中的第一场次。教学重点,分析周朴园的性格。教学设计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这场戏通过鲁侍萍与周朴园层次丰富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了周朴园复杂性格的多侧面。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设计出三个能  相似文献   

17.
方绪豹 《现代语文》2009,(7):126-127
《雷雨》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被解读的已够详细。周朴园这个角色十分复杂,教材中对周朴园的人物分析一般都解读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对周朴园形象分析有不同的意见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陈思和先生,他提出了“周朴园心里有没有爱”这个问题,并针对原来的阶级矛盾的观点十分细腻地分析了周朴园人性化的一面。“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把周朴园和鲁妈的关系看成一种阶级对立,丫环受骗,少爷侮辱妇女等等,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是肤浅的、简单化的。如果简单地把他们说成是互相欺骗的,没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18.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仇真同学问: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是那么冷酷自私,但他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也都是没有真情可言的“演戏做假”吗? 这是把握周朴园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根据课文注释中的剧情介绍可知,30年前周朴园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真情,与侍萍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之所以后来侍萍于除夕带着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儿子被赶出周家,主要是因为封建的门第观念,周朴园作为地主大少爷,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妻子不允许是“下人”,要换成“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所以周朴园对侍萍“始爱终弃”,这起始的“爱”不能说是虚假的。另外,周朴园与侍萍分手后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所娶的“阔小姐”抑郁而死,现在的妻子蘩漪是“受过一点新的教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宗教资源以及剧作文本中所蕴含的宗教意蕴,都带有民族宗教观念的特点。这与曹禺的个人经历认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特质的折射。《雷雨》中周朴园的忏悔即是作者的有意选择与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