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报道在党报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我对今年3月《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三级党报统计,在一版发表的会议消息共340条,平均每家每日都发3至4条会议新闻。其中《石家庄日报》3月份共发会议报道101条,3月3日达7条。作为党报这一特殊新闻媒介,会议新闻在指导和推动工作,传播信息,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写好会议报道应该成为每个记者  相似文献   

2.
我在报上见到两条消息,心存疑窦。这两条消息,一条是发表在中国农民报今年7月14日三版上,题目是《身居果园五年鲜果一口不尝》,另一条是发表在人民日报7月20日四版上,题目是《朱性哲义务修理钟表一万五千多只》。这是两条很普通的短新闻,但都引起了人们的一些议论。一种意见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朱天作同志身在果园五年,哪能“鲜果一口不尝”?朱性哲是农村干部,哪有那么多时间义务修那么多钟表?  相似文献   

3.
1999年8月24日,长春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发表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乡亲们,我们接你们来了》。25日,在长春新闻版上出现了通栏标题《农民观光团进城啦!》下面是一组新闻:《农民观光团下榻五星级宾馆》《农民坐上红旗车》《董事长给农民当导游》……还有“农民观光团”成员的合影,配发消息的新闻照片……26日,在长春新闻版上又打出通栏标题《农民逛省城》,下设一组图文并茂的消息:《乘上缆车观净月》《学打保龄球》《当上“长百”荣誉顾客》……“农民观光团”的消息在报纸一披露,立即在长春的城乡之间掀起一阵又一阵…  相似文献   

4.
用事实的逻辑力量说话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围绕“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各大报纸都大胆投入,成效颇丰,有些报道气势恢宏,引人关注,影响不凡。然而,《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下称《华东新闻》)抱朴守拙,仅仅倚重一条又一条短短的消息,用事实本身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5月8日的人民日报在《文化新闻》(11版)刊登了一条新闻,题为《人民日报社论列入中华经典诵读篇目》。这条新闻让我眼前一亮:好家伙,人民日报社论都成了中华经典了,真的好厉害!我对社论有着特别的敏感,这是因为我在地方报纸写了十几年社论、评论员文章,可以说对社论这种新闻体裁比较熟悉,当然对人民日报发表的一些社论也就读得比较多。人民日报的社论能成为"中华  相似文献   

6.
评论的遗憾     
打开报纸,读者看到一条好新闻,同时又看到为这篇新闻写的评论,既有新知,又有新悟。那是一种享受。略举几例:人民日报1983年9月28日第一版为郴州市有人蛮横敲重点工程的竹杠的消息配本报评论员文章《群众的背后》,11月18日在第一版为通讯《精明强干的工业指挥员——王泽普》配短评《厂长要有“将才”》,11月21日为黑龙江省养蚕专业户霍长林反映自己的困难,省长陈雷及时处理来信的消息配本报评  相似文献   

7.
8月27日,《人民日报》登了两条报丧新闻(均系新华社8月26日电讯):一条是,原国家商检局总顾问廖体仁于7月23日在北京逝世;另一条是,浙江省军区原顾问宋治民于5月15日在杭州逝世。当读者得悉这两位同志谢世的消息时,已是他们分别作古35天和104天之后。姗姗来迟,在报丧新闻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迟至人死后100多天才发消息,也许创造了“新纪录”! 还有这样的怪事:报丧新闻也要“出口转内销”。著名作家沈从文于今年5月10日逝世,海外传播媒介很快报道了,国内报纸当时却没有报道。《新民晚报》在5月16日登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消息。这在内地算是最快的了。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02,(5)
《人民日报》9月l日在《要闻》版发表本报记者郑少忠采写的通讯《西安:行政清风扑面来》,对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受新闻单位批评、建议的做法予以肯定。 今年7月26日,西安市政府办公厅根据市长孙清云批示,每天“摘报”中央和地方报纸对市政府  相似文献   

9.
有一些报道,象开“中药铺”,滥用序数现象比较严重。人民日报去年10月21日一、二、三版的头条新闻,全都使用了序数,另外还有6条新闻也是用序数来表述的。去年解放军报10月8日一版本报讯的6条消息,其中4条是用序数表述的。新华社去年10月3日发的《解放军各部队组织团以上干部带头学习十二大文件》的消息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一条不长的消息:“本报不再设置形象展示专版专栏”。虽然只是一条很短的消息,但在新闻界引起了较大的震动,紧接着《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纸也发表了类似的消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象广告曾经是党报主要的广告收入来源。取消形象广告,必将对报社广告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此举也表明了《人民日报》等党报树立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提高党报的公信力和规范报纸广告经营的决心。从短期效益上看,报纸的收入减少了,但从长期的效益来看,对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和广告竞争力大有好处。同时…  相似文献   

11.
旧话重提。今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以《雪封阿勒泰,战鹰解危难》大字醒目标题刊登了三幅照片,报道新疆阿勒泰地区300名被大雪围困的采金工人得救的消息,引起强烈反响。 当天早晨7点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报摘》中摘发的第一条,就是人民日报一版的头条图片新闻。 当天早晨9时许,烟台日报同行来电话兴奋地说:“我们刚刚看到今天人民日报一版的照片,感到非常高兴,在我印象中,这是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第一次以这么精彩的新闻照片为一版头条……” 差不多同时,美联社驻京办事处来电话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条《延安新闻纪念馆开馆》消息称:“由中宣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单位共同筹资八百八十万元建造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今天在延安清凉山麓开馆,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事业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观念与模式     
3月7日一早,我走进办公室就找报纸,想看看昨天“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消息。作为身在首都的一名女新闻工作者,对这件事怎能不关心呢。我首先翻开《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看到出自两位记者之手的两则新闻,各为100多字。主要内容是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到会祝贺。读罢,我对协会的性质、任务,不得而知。《人民日报》那条新闻中还提到“由中国记协主席团成员汪溪担任会长”。汪溪,好熟悉的名字,她是哪个新闻单位的?一时想不起来,急得我又翻别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15.
呼唤短新闻     
《今传媒》2002,(5)
提倡写短新闻,现场新闻,一直是 上级的要求,群众的希望。有关部门还专门发出文件,规定报纸头版的消息必须达到多少条以上。在这方面虽有改进,但收效甚微,长而空的报道,仍屡屡见诸报端。 笔者从7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情系“月子汤”》的消息,加上标题共201个字。说的是一位下岗女工,利用家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对面的方便,代客加工“月子汤”,如今已形成四类十多种。每天订购出的“月子汤”六七十份,一年365天,基本上天天如此。 文章虽小,表现的却是关系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大事;文字虽短,但对新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程市长“撵”记者的新闻:我为之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的宴,开不完的会议扯不清的淡,被泡在会海里,淹没在酒杯中,不管有没有新闻价值,大会小会必发一条消息,弄得群众非常反感。报纸上,连篇累牍的会议报道让读者望而生厌;广播上,接连不断的会议新闻让听众闻而兴叹;电视上,比比皆是的会议场面让观众看了心烦。对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新闻机构天天都在说,“要把读者视为主人”,“要根据受众的需要办报纸”。尽管如此,主观主义的办报思想却时有发生,把受众抛在了脑后。如对邓若曾辞去国家女排主教练的报道就是一例。邓若曾辞职,张蓉芳接任。对这则全国上下都关心的重要消息,可以说首都几家主要新闻单位都处理得不够好。新华社于六月十一日公布了这条消息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在当天作了报道,反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10日揭晓的“2004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中,《新华日报》发表的“江苏省宣布2005年全部免除农业税”位居第三。此稿虽然只有500余字,但是不仅涵盖了全部免除农业税的核心信息,还涉及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等背景性内容。稿件见报后第二天,《人民日报》华东版在报眼位置转载。新华社在20天后报道了这条消息。据了解,  相似文献   

19.
翻开199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二版,当我看到《乐做“洋劳模”愿当“主人翁”》的消息时,竟然吸引了我。虽然,这条消息并不在显眼的位置,可我仍爱不释手地少说看了三遍,并且确实咀嚼了一番。这条消息一反老面孔,“老外”在中国获得中国奖,并且一个“乐”、一个“愿”,足见“老外”对中国人的追求感兴趣了。这消息怎不不令国人振奋?用新闻术语讲,题材非但新鲜,而且重大。这条消息全文不足  相似文献   

20.
199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在五版读者来信专栏“观察台”下,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读者来信《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项目意向性协议多,付诸实施的少》。在此之前,这条新闻已先后被《湖北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