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审关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2.
一、心理学的启示在审美理论中,审美情感经常被视为仅是一种从属于美的认识的产物,一种已经完成了的审美认识的结果,一种主体的精神状态。这些虽都是事实,但只是现象的事实,并没有揭示情感在审美中的实质意义。这种论述忽略了审美的这么一个特征,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活跃着的审美情感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因素,它还会在审美过程中影响、调节和制约着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使审美內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成为构成审美反映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众文学的蹿红,是由选择性审美所造成的。这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审美现象。21世纪前10年许多大众文学的欣赏者,心怀种种非审美的心态,摒弃了种种经典的审美原则,使审美失去了传统的审美意义。同时由于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非审美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大众文学的创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时代将难以留下一部优秀的大众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祁昊  祁悦 《华章》2010,(30)
素描是一种完整的审美样式,无论是它的语言、技巧、还是形式都是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包含两种审美特性:一是高度概括的审美,二是多元表现形武的审美,这些构成了素描自身的审美价值体系,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音乐形象是一种音乐意境,它由音响的流动造成,即是音响又不是音响,来自音响又超越音响.从四个方面对音乐审美理解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感性关照力;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情感的理解;审美理解力渗透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具有多义性.只要通过具体分析和思考,定能够更好把握审美理解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卡通形象是一种具有言说功能的话语,在传递设计个性的同时,也在传达其审美理念和审美效果。卡通形象的运用不仅迎合了现代人追求轻松、活泼、可爱的审美需要,还丰富了现代服装的设计语言。它所具有的审美意象的图像化、审美样式的娱乐性和审美功能的多样性,呈现了服装设计的一种全新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客观地承载着两种信息形态,即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文学语言所负荷的审美信息表现为一种多层复合体。有的贴近语义信息,可称为表层审美信息;有的隐匿在语义信息或表层审美信息中,可称为深层审美信息。本文对每一层审美信息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进行了粗浅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审美鉴赏力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对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是美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审美鉴赏力的性质,并对如何培养审美鉴赏力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11.
以“诗佛”称的王维,一生习佛,写下了大量以禅入诗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山水组诗辋川二十景,处处流露出许多似有若无的佛光禅影,通过景物风光隐寓禅意,构成了一个空灵、寂静的世界,衬托诗人超逸、高妙、不为物扰的内心,传达出他闲适、寂静、空灵、自如的心境.予人无限感悟。  相似文献   

12.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这里首先非常简要地介绍了艺术意境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界定。接着,从“直观感象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方面解读了宗白华先生意境理论层次创构,并认定宗白华意境理论不仅是艺术境界的理论,更是人生的境界。最后,从“舞”为例,阐释宗白华意境理论中律动生命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态,中国古人高度重视此种心态,因为审美活动离不开主体心灵的自由。“自由”心态具有超越权贵礼法、功名利欲、法度规矩等特点,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想象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审美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宣泄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形态,一种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具体表征为“激起”和“净化”两个基本特征,使艺术作品产生出“心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屈大均“逃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大均生活于明末清初,是“岭南三大家”之一。他“逃禅”又返儒,具有儒、僧、侠、官多重身份,屈大均的“逃禅”拥有内在与外在等诸多因素,其中,时代,历史及修习等显居主导地位,在清廷的高压政策下,屈大均选择“逃禅”并非贪生怕死,可以说,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潜心研佛,而是借“逃禅”为名行抗清复明之实。后来复明涉茫,屈大均仍未泯灭心中的祁愿。在某种意义上说,屈大均的“逃禅”暗寓他具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但与其强烈的爱国精神相比,则显然为小巫大巫之辨。  相似文献   

17.
学校美育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同时还要提高其思想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美育中的美术教育有循序渐进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传播等特点。加强美术史论和作品欣赏教学,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鉴赏美的能力。通过美术实践,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美育中美术教育可提升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保持平和的幸福心境。  相似文献   

18.
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玄学兴盛 ,思想解放 ,个性张扬 ,故而文艺心理思想中的人格问题尤为突出。时势的纷乱和人们对率直高逸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导致审美人格在六朝正式确立。这一审美人格的主要特征这“逸” ,具体表现为 :逸的气质风度 (超然洒脱 ) ,逸的审美心态 (虚静 ) ,逸的审美对象(自然山水 )。审美人格的确立带来了中国古典文艺心理思想在六朝的首次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