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取得了丰富成果。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兴起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即从开始注重课程改革,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师范生的必修科目,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重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此外,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也显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静 《教育科学》2007,23(3):84-87
理性审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发现,虽然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仍然存在着实践课程效能不高、课程板块缺乏融合以及多元文化课程不被重视等问题。针对这些境况,美国教师教育正从加强大中小学合作、促进课程知识融合和开设多元文化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引导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负责为多元文化学生创造高效的文化回应式教育体验,那么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就应该培养教师与多元文化学生和谐共处的能力。随着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凸显,以及美国中小学生种族、族群、文化和语言结构的多元化日益增强,美国中小学教育更需要擅长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师。针对现实中孤立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其低效问题,美国提倡设置基于全球观培养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使教师具有广泛的多元文化知识基础、态度,形成持续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流变及课程转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是其教育界一次深刻的革命,同时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其产生至今先后历经了五个阶段,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与之相应的特点,先是课程内容上不同种族文化阶层知识的增添,又过渡至课程编制方式的变革,最后从以上的技术层面转向理论层面,产生了全新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观。  相似文献   

5.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由最初的单一种族课程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阶段。通过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少数族群权利的法规。在课程的改革中,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独特的族群特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幼儿教育的改革中,将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文章试图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新疆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新疆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施多元文化课程至关重要,从课程目标的历史演进来看,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人口构成的日益繁杂,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美荣  郭宁  刘文静 《教学研究》2009,(3):68-70,80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由最初的单一种族课程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阶段.通过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少数族群权利的法规.在课程的改革中,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独特的族群特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幼儿教育的改革中,将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文章试图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新疆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新疆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建英 《文教资料》2010,(10):128-130
教育人类学将人类学知识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指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它分为哲学教育人类学和文化教育人类学两个流派。面对美国教育界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文化战争”,教育人类学从人性和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并指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面临多元文化主义挑战,历届政府发起或支持课程改革,试图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标准,以维护美国的共同文化与核心价值,呈现出新保守主义趋势。与国家课程改革相呼应,美国教育新保守主义者也主张美国社会应该共享共同文化,并与政府取得联盟,积极推动国家课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基础教育改革不论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专家学者参与的热情度,还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太多的相似。受联邦体制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地方分权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中国长期以来由政府统一指导和规划实施的教育管理体制相比较,美国的教育改革更多地呈现出理论探讨、实践研究的多元和课程理念、改革成果的多彩。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所说:“美国的知识氛围有助于激励新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知识的关系,经历了由地方性知识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到主流文化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再到以主流文化为国家课程、以地方性知识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大学学术社群与教育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社会变迁及知识本质的改变,大学中知识的生产、转化、传递也是一种权力的再现与再制,二者间的紧密关系,实际上影响着大学教育的目标、组织与结构、课程与教学。未来大学社群的成员在观念上,应摒弃知识一元化的思维,重新界定与认知知识;在制度方面,必须适度矫正学系过度分化的情形,加强学院合作与整合的能力,让学生能在一种具有协作机制相互观摩学习的学校文化中,获得基础、统整的知识,成为具有通识基础的专才;在课程的改革方面,未来通识课程应以“核心课程”的精神、“多元文化”的观点设计课程,面向多变而又充满创新契机的时代。培养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作为一支重要的意识形态力量,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持排斥态度。大多新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的学校课程应建基于美国文化。多元文化教育企图使课程政治化,是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社会的障碍,而且培植了社会分裂和隔离。新保守主义多元文化教育立场的实质是维护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排斥文化多元性,抑制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这种立场反映了新保守主义对待文化教育的保守性,有违自由、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15.
实用主义:美国社区学院课程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用主义,可表述为面向社区、崇尚实用。其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多样性;课程内容有浓郁的多元文化色彩;课程实施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知识、技能的融合,并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这些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入手,从社会历史背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三个方面剖析了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产生的背景,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对老师的要求。随着各个族裔移民的不断增加,他们必将进一步促进美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时,美国大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也将会得到进一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而且也是国际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在当今美国大学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课程设置及实施途径启示我们去思考多元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以及我国大学教育的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核心知识课程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家希尔斯等人倡导从幼儿园至小学8年级推行核心知识课程,试图达成学术技能和规定的学科内容知识之间的平衡,知识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教育的优异与公正,并以此来解决进步主义教育带给美国基础教育学业成绩低下和教育不公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theorizes on the role of school subjects, especially history, in multi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rguing that to ensur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there is a need to integrate these curricular intentions in subject teaching. However, the epistemological reorganization that such integration involves will challenge both a traditional structured content knowledge, and the multicultural research focused on deconstructing these tradition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Michael Young’s concept of ‘powerful knowledge’ as a way to incorporate knowledge in the discourses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While proponents of the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emphasise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socialisation, advocates of powerful knowledge tend to dismiss such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n order to use powerful knowledge in this context the concept is reconceptualised by relating it to curriculum theory and Gert Biesta’s conceptual distin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purposes. Finally, this intersection is pursu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history education. When acknowledging that societal needs, policy an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re interrelated,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ful knowledge’ can bring the potential of subject knowledge to intercultural research, and thus prove useful in identifying the guidelines necessary to develop History as a contemporary relevant sub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