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中国有"媒介审判"吗?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每当有涉嫌"媒介审判"个案出现的时候,对立之声就不绝于耳.多数学者以"媒介审判妨碍司法独立"为出发点,①主张打倒或消灭"媒介审判",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与对策;不同的声音却反驳: "媒介审判未必妨碍司法独立"②、"'舆论影响'不等于'舆论判决'"③、"舆论评判是对司法公正的检验"④.  相似文献   

2.
从媒体诞生之日起,"媒介审判"作为舆论监督司法的一个副产品,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争论.媒体利用自己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司法案件进行先入为主的审判,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司法独立,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判,不利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但是,造成"媒介审判"的责任不仅仅应该由媒体一方来承担,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司法机关职责的缺位、司法机关本身的封闭性、法官独立人格的缺失、舆论的非理性以及舆论监督方面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等,都是导致"媒介审判"的原因.因此,要防止"媒介审判",需要司法部门、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中,"媒介审判"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它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媒介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自由为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媒介审判"的产生归结于司法的缺位、新闻界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公众人治情结的执着及制度建设的空白等多重因素.防治"媒介审判",新闻界重在明确媒介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规范监督行为,信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司法界则应在增大司法的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保护司法独立,限制过度的舆论压力的司法屏蔽机制.  相似文献   

4.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媒介审判"的含义及特点 "媒介审判"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审判".  相似文献   

6.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曾指出人类有四种缪见(假象),标签假象就是其中之一.培根认为,人们一直是"标签癖"的受害者:人们给事物贴上一个名字,然后就被制定出的概念所误导,这就是标签假象,或者说未经检查的词汇所导致的假象.中国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媒介审判"就是这样一种"标签假象".……  相似文献   

7.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曾指出人类有四种缪见(假象),标签假象就是其中之一.培根认为,人们一直是"标签癖"的受害者:人们给事物贴上一个名字,然后就被制定出的概念所误导,这就是标签假象,或者说未经检查的词汇所导致的假象.中国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媒介审判"就是这样一种"标签假象".……  相似文献   

8.
"媒介失语"比"媒介审判"更可怕--以一个典型的个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庹继光  李缨 《新闻界》2005,(4):60-61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研究新闻传播与司法关系时经常提及一个概念--“媒介审判“或者叫“媒体审判“,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这一现象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国内学者在归纳2004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时,专门把“媒介审判“列入其中.①……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审判"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媒介审判"有哪些区别,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从加强网民素质、加强媒介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四个方面防范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已经在我国成为最具公民性的媒体,在社会转型期,网络发挥着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对于"媒介审判"中的"媒介",应对其做一定的扩大化处理,现在的"媒介审判"有时带有"公众审判"或"舆论审判"之意。在此特殊的环境下,所谓的"媒介审判"就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媒介审判"作为西方的舶来词,其存在的背景与我国大相径庭,当新闻界不断对其"发难",大量研究专注于媒介的民意干扰和舆论引导时,过于强调媒介自我赋予的主导权时,却忽略了媒介审判中媒介本身的被动性。本文对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分析中国式媒介审判的被动与局限,理性探究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的关系,探寻媒介与司法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2.
1996年的"夹江打假案"使媒介审判这样一个新闻现象首次在我国获得民众和学者的关注,之后的几年内又接连发生了"张金柱交通肇事案"、"蒋艳萍特大经济犯罪案"等.到了2004年,媒介审判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内容提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传媒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亦与司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同目标,但媒体监督"度"的掌握极其重要,媒体监督过"度"便会演变成媒介审判,而媒介审判会对司法的正常运行和司法公正造成干扰和破坏.因此需要把握好媒体监督的"度",使媒体监督与审判独立两者平衡发展,进而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2013年第22期刊登陈力丹教授《不能再搞媒介审判》一文,从体制上、观念上对中国式的"媒介审判"作了阐述,并提出当下"媒介审判""回光返照"问题。这篇论述表明,"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这个术语虽然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在中国自有其特殊的土壤,不能以西方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媒体制度与中国不同而否认中国存在媒介干扰甚至绑架司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工作人员兰成长在山西浑源县一手续不全的煤矿被伤害致死案,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在同情兰成长、谴责黑心矿主的同时,须谨防一种不良的"媒介审判"倾向,笔者做出这种提醒,是因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媒介审判"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关于媒介对司法的监督,学界将主要认识集中于“媒介审判”效果的发挥,反对媒介对司法领域进行介入,较少关注媒介监督对司法的正效应,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中存在将“媒介审判”与“媒介监督”的定义混淆,或将媒介报道司法的实践直接划归到“媒介审判”领域的现象.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媒介对司法监督的正当性入手,讨论媒介参与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对“媒介审判”及其负面效应,暂不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琰 《今传媒》2012,(8):32-3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司法案件在网络舆论的强烈关注下,迅速演变成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媒介审判也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本文主要探究了网络时代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并从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自律,以及促进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防止网络"媒介审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后指出我国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舆论审判"或"媒介审判",公众和媒体在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中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权力对舆论和媒体进行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微博的传播更使得媒介审判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媒介审判概念的界定媒介审判是一个舶来词,在我国学界中,尚未有一个确定统一的定义.我国知名的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教授对媒介审判的提法是为当今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他将媒介审判的主要特征概括为:“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与传媒的关系一直很微妙,近年来频繁出现"媒介审判"事件令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的矛盾凸显,媒体报道带给社会与司法公正的消极影响渐渐占据其主导作用。媒介审判该何去何从?是该彻底杜绝还是适当参与?引发学术界争论,在此,借由案例例证媒介审判可去可取之处,并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