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2.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窦娥冤》第三折,因此在教学中更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她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文《窦娥冤·刑场发愿》一折的预习提示这样介绍,课文“着重描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突出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窦娥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反抗性格。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人们在理解《窦娥冤》时的一种普遍倾向:推崇其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认识价值,强调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精神,而对窦娥这一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认识不足。这种偏颇,使教师在教学中总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按…  相似文献   

4.
《窦娥冤》一是新、老教材中保留的教读课。窦娥临刑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感天动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面对窦娥的三桩誓愿。学生往往对第三桩誓愿产生质疑:窦娥为何只顾一己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是不是太自私了?  相似文献   

5.
析窦娥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曲中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东海孝妇”为本事,以元代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感天动地的悲剧形象——窦娥,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举世瞩目、炫耀百代的光彩,至今还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之上。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节选了该剧的第三折。为了帮助中学教师全面认识窦娥这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正确理解这出惊天动地的悲剧,本文拟就窦娥的性格核心——反抗性的形成以及性格的矛盾性和统一性作粗浅的分析。窦娥性格的核心,是倔强坚定、生死不渝的反抗性。综观全剧,窦娥的反抗性,是在沉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 ,它通过窦娥这个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关于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概括地说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和冤案 ,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二是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 ;三是将前面的说法合二为一。其实 ,关于窦娥的悲剧的社会意义我们并不排除上面的种种说法 ,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还在于通过对窦娥这个扭曲的人格的描写 ,通过她的变态的复仇 ,来表现那个…  相似文献   

7.
文章坚持从文本出发,对《窦娥冤》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认为:蔡婆婆与窦娥的性格冲突也是导致窦娥悲剧性结局的因素之一;窦娥始终不反天地,不反现实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只反滥官污吏。窦娥的深度悲剧正在于:恪守人间规范,最终反成其殉葬品。关汉卿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吁天传情这一表现传统,将其移入戏剧当中,并借天地遂人所愿这一形式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该剧充分调动以滑稽为表现形式的喜剧性因素,使得悲剧与喜剧相映衬,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许多《窦娥冤》的研究者都持高利贷剥削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观点。但若对《窦娥冤》的内容情节、矛盾冲突、主人公命运的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探讨,就会得出如下结论:高利贷剥削对剧情的发展起着贯穿和推进作用,但与窦娥悲剧的形成并没有关系;造成窦娥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元代黑暗残暴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
窦娥许下的三桩“无头愿”是《窦蛾冤》(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深化主题之笔。所谓“无头愿”,指的是没有对证的誓愿,也就是很难如愿以偿的誓愿。窦娥之所以要发下这种誓愿,是因为她“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入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是因为她不甘心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她坚信正义在自己这一方面,她的冤情一定能感天动地。这三桩誓愿各有其特殊的涵义,各有其悲愤之所在,它们所表现的反抗精神,一次比一次强烈。窦效的第一愿是“血飞白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梗概,分析窦娥形象。2.理解窦娥悲惨命运不可改变,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分析窦娥形象。教学难点:认识窦娥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梦回元朝,走进大都戏院,聆听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元杂剧——-《窦娥冤》。剧作家关汉卿,戏剧的女主角叫窦娥。窦娥,小字端  相似文献   

11.
窦娥冤     
窦娥3岁丧母,7岁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成婚不久丈夫去世。一天,蔡婆外出讨债,赛卢医想谋财害命,勒死蔡婆,被地痞张驴儿父子相救,他们趁机闯入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打算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陷窦娥投毒。公堂之上,酷刑没有使窦娥屈服,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受刑罚之苦,她含冤服罪。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若死得冤,让血全溅在上悬的白练上,让六月飞雪遮尸首,让楚州大旱三年。三桩誓愿全实现了。三年后,窦娥父亲做了官,窦娥的冤魂要求父亲为她报仇,终使冤情得以昭雪。  相似文献   

12.
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因为不嫁恶棍张驴儿,张驴儿想出了一计要毒死窦娥婆婆相逼成亲,结果弄巧成拙却毒死自已的父亲,张驴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诬陷窦是凶手,妄图再次逼婚.窦娥在公堂上誓死不招,最后为免婆婆受毒打而屈招被斩.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开始,写的是一贫如洗的穷秀才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为还债和换取进京赶考的盘缠,将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以及学术界所发表的一些文章,因此便得出结论: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也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作者在剧中揭露、抨击了重利榨取的高利贷盘剥。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剧中的窦娥到蔡家之后,並未因其是抵债来的童养媳而受歧视、受虐待。窦天章送窦娥到家时,蔡婆对他说“令爱到我家,就做亲女儿一般看承她”。蔡婆婆又对窦娥说:“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就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蔡婆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与窦娥相依为命过日子。窦娥孀居后,蔡婆让她住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 的“妆楼”。窦娥不采桑、不养蚕、不纺纱、不织  相似文献   

14.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是窦娥的善良品格。窦娥三岁就死了母亲,七岁时又因父亲无力偿还债务而被送给蔡婆婆当童养媳,名义上是结亲,实际上是把她当作抵押品一样地卖掉。十三年后,窦娥长大成亲,可是还不到两年,丈夫又得病而死,她还未来得及享受婚姻  相似文献   

16.
《窦娥冤》中,窦娥处于戏剧冲突的核心地位,与四类对象——张驴儿父子、婆婆、官府、天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四类对象,有仇敌张驴儿父子、官府,也有代表公正公平的天地,还有窦娥的亲人。为什么窦娥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作为经典作品历来都入选高中课本(人教版1。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不愿含冤而死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稍加点拨后学生对第一、第二桩誓愿都能理解,可是不能理解第三桩誓愿。当我解释说窦娥唱出“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辩”,说明“亢旱三年”这个誓愿表明窦娥要惩治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相似文献   

18.
<正>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相互矛盾之结论。读关汉卿的《窦娥冤》全剧,会发现其中就存在几组矛盾,解读这些悖论,有助于深度理解文本,在教学中获得预设之外的惊喜。一、窦娥顺从守旧的传统性格与坚贞刚烈的抗争精神构成了第一悖论通览《窦娥冤》全剧可以看出,窦娥的性情十分鲜明地打着传统礼教的烙印。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爹爹筹盘缠抵押给蔡家做了童养媳,成婚不到两年又丧了夫,可谓命途多悲。这些不幸在窦娥看来就是自己的命  相似文献   

19.
《窦娥冤》对悲剧文学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本文试图从民俗的视角,对悲剧进行解析。童养婚、接脚婚、高利贷、鬼魂信仰等习俗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深深扎根在窦娥心中的妇德"守节尽孝"的传统道德观念,最终把窦娥推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20.
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国维评价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剧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本折中窦娥一开始就指天斥地,控诉天地鬼神的不公,后来却又寄希望于天地鬼神而发下了三桩誓愿,并且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这实际上是一组矛盾的情节,可是,很多论者都对此忽略不见,而仅仅从窦娥的反抗精神上进行阐释,认为这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表现了她刚烈坚强的性格。我认为,此说甚是偏颇。杂剧的题目是《窦娥冤》,可见作者的本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