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国内学者普遍将“实践”视作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本体论蕴涵这一研究现状,笔者经过考察认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学术研究在研究方法、逻辑结构以及认识目的三个方面存有局限,通过综观原著得出结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两处论断均非本质论,前者处在人类学层次,后者处在社会学层次。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的二重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本质的二重性特征董武清一马克思在们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①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指出了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类特性,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和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论断,一是"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一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而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判断,内在地存在一种理论上的递进。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历来是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从劳动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对人的本质作了全面而正确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社会关系也是人的本质,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立,当然也不能等同。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论断: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版,第 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个论断揭示了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它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对人的本质的经典的科学概括。但是,人们由这个论断又引申出如下的观点:既然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马…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先后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两次论断的着眼点从“类”转变为“社会”,出发点由人自身转变为实践,这种嬗变体现了马克思由人本主义逻辑框架向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框架的深层转变.这一逻辑转换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走向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哲学界,人们一直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主要论断,而忽视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表达出的一个洞见:自然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自然本质的考察始终有一个历史的维度,他认为西欧近代工业生产既把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关注于外部自然之中,同时也以异化的形式使工人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本质,失去了整个自然界。在工人同自然界相异化的同时,工人也与资本家相异化。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然本质的洞见,对于当代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哲学与经济学的联姻,人的本质不再从单纯的理性思辩去思考。通过对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的剖析,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技术的发展于人的本质的发展无愧于一把双刃剑。惟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人的本质的发展方能被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认为,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义就是民主法治。而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在基层。基层民主的发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民心所向;是由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决定的,为民意所托;是由中国经济结构决定的,为民权所定;是民众的价值取向变化决定,为民生所依;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国情所定。  相似文献   

13.
对教育组成部分的归属与本质的讨论,是认识教育整体本质的基础。教育本质是宏观教育本质与微观教育本质的辩证统一,是具体教育本质与抽象教育本质的统一。教育是一种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由社会诸要素共同决定和影响其目的、内容、方法的,并为社会整体服务、培养人的相对独立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先进文化是指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党之所以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由先进文化的本质和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三个代表”中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为了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深刻理解、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5.
把教育行动的目标定格在社会、制度、文化的再生产领域进行分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这种理论框架是以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人的异化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行动的社会学研究把教育纳入到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中研究,有力地揭示了教育再生产社会结构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成人教育的功能的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人教育通过改变成人的观念和价值,引起成人的某种变化,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成人教育功能的内核实质上是成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表现形式的总和。探究成人教育功能的意义在于全面地理解成人教育,澄清理论上的模糊认识,科学地预见和防止负向功能的出现。成人教育的功能不是某个单一的方面,而是各种功能的整合,它以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的功能是中性的,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它有利弊之分并且不断地发展变化,它的负向功能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稳步与普遍提高,不仅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落实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根本体现,更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必须做到的"五个统筹"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们对自己与对象世界所结成的价值关系的感受和评价,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或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的思与“诗”相互沟通则形成独特的、具有人类共同感的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在于以诗性自由,按照生命形式虚构情感幻象,赋予其心灯朗照的精神内涵。情境是感性现象和超感性现象的合一,“情感的深沉象征”。  相似文献   

19.
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从人们最熟悉的“物”当中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秘密;他通过对大众日常生活的研究,达到破解大众消费文化的目的,认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当“符号”性消费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真正进入了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自始至终贯彻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精神.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界定和最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