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18,(5):29-32
《司马法》的《严位篇》中有两句话素来难解,"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皆息。""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诠释这两句话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司马法》"以仁为本"的精神,区分"禁"和"戒",同时把"人"诠释为"仁"。这样这两句话就有了非常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实践层面、理想层面的剖析,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三个自信"应成为高校思政《概论》课的核心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礼是中国上古神权时代最根本的思想观念,"以礼治军"是上古时期社会政治、军事发展的必然要求。三代以来"以礼治军"的战争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历史的必然性。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军礼司马法》,就是"以礼治军"的理论总结。春秋时期,以礼治军的理论原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认可。春秋中期的宋楚泓水之战,则在事实上宣告了"以礼治军"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5.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不仅是明清重要的古诗选本,而且是一部非常值得珍视的诗学文献。其《凡例》及诗歌评点,提出一系列诗学范畴,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在纵向上,诗由情、辞、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层面构成,以情为内质,以辞为形式,以术为中介;在横向上,"情"由命旨、神思、理、解、悟,"辞"由声、调、格律、句、字、典物、风华,"术"由神、气、才、法等不同范畴构成,每一层面的诸范畴之间也构成多维辩证关系。只有厘清每一层面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对陈氏诗学理论体系作出合乎历史语境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现存的兵书来看,《司马法》虽然成书较晚,但其中有一些"追论古者司马兵法"的内容,正体现了古代军事领域的人道主义。《孙子兵法》在理性思潮的背景下,认为军人的最大追求是"安国利主";战争中的最基本和优先的价值是"利",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并不能体现古代的仁本主义,它的立场与儒家不同,是君主或者国家本位。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走了一个"U"型演进的道路,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是由上向下行,再由《孙子兵法》到《尉缭子》是攀爬上升,重新强调兵家道德。不应在道德上贬低《孙子兵法》,孙子不是政治家和社会理论家,军事学与伦理学也属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正因为《孙子兵法》能够暂时抛开伦理的纠缠,才能创造出一个辉映千古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古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中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是从道、象、器三个层面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道"指的是"无形的规律","器"指的是有形的物质,"象"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建立模型"。其实,不仅仅中国古人对世界是这样认识的,西方很多哲人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康德把世界  相似文献   

8.
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学理论中,"权力、权利和合法性"是三个核心层面。从该视角出发,分析解读《实施纲要》,既是领会《实施纲要》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期拓展腐败防治体系学理空间的一种分析路径。教育、制度、监督三大环节,既是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三大路径,也是建立健全腐败防治体系的三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叶忠明 《语文天地》2013,(15):50-51
《管仲列传》是苏教版《〈史记〉选读》(2008年6月第三版)中的一篇,笔者认为编者对"贵轻重"的注释存在两个问题,谨提出来以供编者及广大读者参考,望批评指正。"贵轻重"所在的段落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  相似文献   

11.
蒙恬是大秦的忠臣、名将,他为秦朝建立的功业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筑直道,镇守边关十多年。关于其过失,蒙恬解剖为“绝地脉”,司马迁批评为“不强谏”。可以认为,蒙恬“绝地脉”是在当时情境下一种无可奈何的自责,而司马迁“不强谏”的批评,未免有点强人所难的味道。即使“绝地脉”和“不强谏”成立,蒙恬也罪不至死。其悲剧在于他无意中卷入了秦朝宫廷争夺皇位继承人的政治斗争中。  相似文献   

12.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为追求"安国全军"的至善境界,提炼出"五事""七计"的成事要素与内在逻辑,构建起疑天而取人、审时而度势、因敌而尚变、重德而保民、不战而全胜的思想体系。这一缜密的成事逻辑与严整的思想体系启示我们,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综合实力为基础,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条件,以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为指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字子长,有关他的名、字的音义问题,历史上少人讨论,是司马迁研究史的一个盲点.利用古人名、字意义相关的原则及运用训诂资料,确定“长”字的读音为第三声,意即“滋长、生长”,与“迁”同属“变化”义项范畴,并由此探讨司马迁命名的历史含义和司马迁史学思想与这个名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爱奇是司马迁创作心态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爱奇倾向,使《史记》一书在显露出奇异色彩的同时,更具有其他史书不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深刻性。我们从司马迁对品节高尚,功业卓著的奇才之士的欣赏与偏爱,可以感受到他想慕功业,企羡荣名的强烈进取心,从他对倜傥非常之人,侠义奇节之士的敬重与关注,可以体察到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民主精神和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林纾因翻译西洋小说而声名鹊起,他的译作受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深厚的古文根底。综观林纾《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他以重理尚情为主旨,传承儒家之道,揭露社会痼疾,抒发个人情志,而其中的创作方法亦多与《春觉斋论文》中所论述的古文理论大体相契合。通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加以分析,阐明林纾古文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20.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认为《书经》之"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一"就是道统相传之心法。其《维民论》的思想主旨为"君民相资""维民在得心""维民四说"的理论。这些理念,对朱子的修养观、仁说、道统说、民本论等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