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意义理论的视角看,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是语句的真值条件是否是观的超越证实的。反实在论采取了两个策略对实在论发难:一是否定某些论说(例如伦理)的语句不具有真值;二是否认语句有客观的潜在超越证实的真值,为此反实在论提出了三个基于语言理解的反驳。该反驳存在的主要不足是它假定的前提仍需要论证,但它从语言分析入手探究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的哲学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后格赖斯版本的真值条件语义学,语义是非充分确定的,需用推理或某些方法中的缺省形式的语用加工结果补充之.此框架仍然可解释Carston(2002)提出的概念转换的情况,此概念转换体现为概念范围缩小或概念范围扩大.然而,这两个基本的跨范畴的情况中词汇编码的概念如何移向临时概念的问题仍待解决.Carston 认为,抽象概念利用了已有的抽象图式,然而,虽然可以在话语中明说的内容的层面上分析这样的"非字面"义,但这样的概念构建未必需要有意识的推理,因为概念图式可自动引发意图表达的非字面义,具有认知语义学之潜意识意象图式之特征.在carston的语用学充实的语义学中,对言语意义的真值条件式的语用充实的分析可以与认知图式角度的解释相容.不过,如果被编码的意义并不与被传达的意义紧密联系,那么话语的命题表征就不应过于依赖于句子的语法形式.在缺省语义学的理论中提出了语义表征独立于意义信息的特定源头(包括词汇和句法),此理论在这些不同信息源所使用的表征类型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可以认为,既然认知语法的语义表征可被视为人类认知的表征,那么,真值条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3.
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焦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语句的成真条件是否可以作为判定语句意义的标准?第二,在语句的真值与语句所表达的事实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对应或符合关系?第三,逻辑中的排中律或二值原则在判定语句真值时是否仍然有效?对于这三个问题,实在论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而反实在论则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随附性"意指"必然地,若事物X具有性质G和性质F,则如果另一事物Y具有性质G,那么它也具有性质F"。它是现代二元论或者非还原论借以说明道德性质与事实性质的关系,从而与还原论表现出差别的时候,常常会顾及到的概念。但是,"随附性"和"还原性"并不必然是矛盾的,即便是还原论者也可以承认"随附论"的基本观点,因此"随附论"并不能给非还原论提供理论支持。而更为重要的是,"随附论"涉及的"对混杂世界的禁止"问题亦为"投射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后者恰恰与以非还原论为代表的实在论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预设和蕴涵的鉴别是预设的语义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现有的研究过分强调预设的真值定义和否定测试法会导致对语义预设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语义预设的界定和已有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预设是语义和语用的接口的语言事实,结合语用来弥补预设语义分析的缺陷,以便更准确地鉴别语义预设.  相似文献   

6.
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的要点,是表明具有语义性质的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然而,在这里,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是通过命题态度的句法性质而得到论证的。这就给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带来了问题:命题态度的语义性质如何能够对认知系统的行为具有因果相关性?语义性质的因果效力问题是意向实在论论证的关键所在。因此,符号计算主义对意向实在论的论证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达米特反对以戴维森为代表的把实在论的真概念作为基础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并在批判实在论意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意义理论.而达米特对实在论意义理论的批判方法则对当代意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假定有些对象(例如福尔摩斯)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些对象,人们是应该采取实在论的立场,还是反实在论的立场呢?根据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无关;根据非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依赖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这里的分歧在于,非存在对象出现在(一个世界的)量化/指称域中是否依赖于(在该世界中)存在对象具有哪些性质,特别地,比如是否依赖于能够讲述故事的情感生物的行为?在<走向非存在>(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我给出了一种内涵语言的语义学,以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本文旨在提供一种非实在论的语义学,以非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实在论解释是定域的,与此不同,非实在论解释是变域的.在非实在论语义下,关于非存在对象的非实在论直觉可被尊重,这主要体现在对非存在对象和存在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分析.关于非存在对象,本文和<走向非存在>分别以非实在论和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这使进一步的比较和选择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隐喻语句的真值条件是构成隐喻意义分析的重要内容。之前对隐喻真值条件的刻画忽视了隐喻语句产生的真实语境。隐喻离不开语境,没有语境的充实和帮助,人类将很难进行隐喻交流。本文提出隐喻语句的语用真值条件在于主体间性和意图性。语用真值条件属于"个人层面"(personal level),用以反映说话人的命题态度。语用真值条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在此基础上,说话人运用最具关联性的"亚个人层面"(sub-personal level)词语帮助听话人构建临时特定概念。最终,听话人通过语用真值条件与说话人在"个人层面"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0.
弗雷格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真"之思想,形成了关于"真"的完整理论.在他看来,"真"不具有实体属性,不存在与客体在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符合与对应,"真"只用来表达断定句形式中的断定力.当"5是素数"这个句子带有断定力时,真也就被表达出来,它与"5是素数是真的"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另外,他将"真"作为初始概念,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如果对"真"进行定义,将走入"定义的循环".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真",就需要论证表象与现实的一致性,而二者的一致又依赖于"真"的定义.这种思路与做法必将导致循环定义,故弗雷格认为"真"是不可定义的.基于以上两点的分析,他再次对符合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如果符合论对"真"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结论是"事实比真更为基本,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定义真",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总是通过真来确定事实,而不是通过事实来确定真.我们似乎可以在弗雷格思想中找到收缩论的雏型,因为他关于"真"的认识与收缩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收缩论最重要的观点在于说"P是真的"和说"P"有相同的涵义,谓词"是真的"是多余的."真"本身是可收缩的,不带有实体性质.于是,我们可把弗雷格作为表达真之收缩观点的第一位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是坚定的收缩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