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现有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探索适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强调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以湖南科技大学本科层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为主体研究对象,探索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践表明,构建有效的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创建灵活的实践平台等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及我国高等教育应用技术本科的缺位,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应用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实践教育的先进经验,以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改革实践为例,从学生与教师、学校与企业、制度与环境、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提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工程教育脱离产业需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如何定位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工科高校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深入分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素质,构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追求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以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利用校地合作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提出进一步发掘高校和政府作为培养主体作用的应用型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通过试点实施校地合作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有效成果,可以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地方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以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为主要研究、教改与实践的对象,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索、改革和实践。以电子信息大专业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面向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需求、适应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及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企、政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通过实施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和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及学生课外科创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特殊性.文章认为,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以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质量标准.基于这一核心质量标准,文章构建了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培育专业方向特色;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改善专业教学条件;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大学物理综合实验改革的双重驱动下,以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实验为综合改革对象,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构建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较强的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为当前新工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适应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的发展需要,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南京工程学院以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主要研究、教改与实践的对象,展开了“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了面向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需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确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为了研究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譬如,如何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地方与行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结合学校实际,在原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基础上,整合电子信息类和控制类实验室,建设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符合非电类、机电类、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论述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体制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应用型院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文章介绍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模型,从多方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申雅琛 《高教论坛》2022,(12):80-83
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一环,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以EPAS国际认证指标为依据,以西安欧亚学院商科课程质量标准建设为案例,以学生学情分析为重要参考,打通应用型高校商科课程质量标准的建设与实践两个层面,通过完善课程实施环节质量标准及进行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使得课程建设走向良性发展快车道,落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驱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12.
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出发,分析普通本科大学、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提出了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适应市场机制和时代需求,建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乃至以后需要不断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身必然趋势。本文分别从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提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些方法与观点,希望为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结合广东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探讨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其实现问题。首先,从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和服务定位方面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的现实理由;其次,从应用型人才类型、层次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最后,结合广东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分析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从学科专业建设上、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上、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及素质拓展为内容的三个课堂整合等方面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6.
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需要,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构建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探索和实践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拓展平台和考核机制,以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其现实意义、具体实施方法和实施的重难点等,为构建一个面向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分析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步骤及方法。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电子信息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是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的逐年扩增,其教育质量备受各界关注。以TSR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硕博双维度、培养过程的内卷化表现、质量标准框架的多指标环节,研究表明,可以从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监管两个维度构建了硕士和博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框架,不同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应呈现不同特色,硕士层次的框架突出职业导向、专业特色及就业竞争力;博士层次的框架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20.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的基石。文章对一般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CE”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阐明了“3C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后,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3CE”构建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