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2.
黄资泰 《传媒观察》2007,(10):60-60
电子出版给校对人提出的挑战传统的报刊校对方式是以原稿为基准,对校样进行校对,纠正打字与排版时出现的差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版流程发生了较大变化,记者与编辑交付发排的往往不再是手写稿,而是电子文档加打印稿,将传统的原稿与打字校样合  相似文献   

3.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在出版现场,编辑从作者处接到软盘形式的原稿,然后再利用文字处理机和个人电脑(PC)进入原稿编辑制作的做法正与日俱增。校对工作亦从校样与书写原稿忠实校阅的做法改为通读硬拷贝(hardcopy)来校对和整理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5.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6.
在图书出版校对过程中,发现原稿有问题或有错误应予以纠正是校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应对基本知识、技术、常识、翻译书、公共行为准则或道德底线等五方面进行重点检查。  相似文献   

7.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采编工作实现了网络化,写稿、改稿完全脱离了纸和笔,校对员面对的是无原稿核对的电子校样。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做好网络化后的校对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改变校对方式和方法报纸出版实现采编网络化后,电脑间实现了内外互联,采编出版在网上进行。新技术、新模式给报纸校对工作带来了新变化。一是校对人员减少业务量加大。校对工作方式的转变,它没有了以往可以做参照物的原稿,传统校对工作由原来  相似文献   

8.
因特网(internet)以及数码数据交换日趋普及的今天,出版工作不能排除电脑技术。出版职业教育在电脑化前后有些什么变化,从历史上稍加观察就可弄明白哪些是新出现的事例和遗留的问题。 书籍出版作业很庞杂,一般可分为规划、编辑(原稿编辑、校对)、制作(原稿指定)和发行等,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编辑和制作,其中以制作(原稿指定)为主,且以相关组版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论校对技巧     
笔者这里讲的校对技巧,实际上也就是校对中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工作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如果仅仅是校异同,那当然就简单多了,校对中只需对照原稿唱校或折校,把与原稿不同的地方改过来就行了。校异同强调的是对原稿负责。而校是非则强调既要忠实于原稿,又要尽可能地纠正原稿中的错误,包括编辑的错误。本文立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校是非之上。为此,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校对中的一些技巧,在校对过程中才可能尽量减少校误。 技巧之一,要把握住易出错误的关键字。如:既…… 又……,往往容易误成即。……又……;意为不遵守…  相似文献   

10.
1"出版"与"亚出版" 我们先来看看出版概念.<辞海>中给"出版"一词的定义是,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泛指出版、印刷、发行三个环节,也专指报刊图书编辑部门的工作(包括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设计和校对等各项工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出版"一词注释得很简单,即"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把唱片、音像磁带等制作出来".<实用出版词典>说"出版"即是出版机构有目的地接受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经审定和加工整理以后,通过出版生产手段使其附以不同形式的物质载体,再经流通渠道(即发行)传播于社会.  相似文献   

11.
把好校对“十关”提高期刊质量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杨丽君校对是期刊出版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校对是构成出版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对的基本要求是忠实于原稿,即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消除排版中的错...  相似文献   

12.
雷莉 《新闻导刊》2001,(2):25-26
有人认为校对工作是纺加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我认为校对工作还应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忠实于原稿校改发现和纠正录入排版中的字差错,而且还是一项综合性要求较高、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包含关思维能力、识别能力、字操作能力等综合要求,可以说,校对是保证报刊优质高效出版的最后把关口,校对的每一环,都应承担起编辑的部分职责。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工作中,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有两项任务:一是校异同,是对原稿的显真保值;二是校是非,是对原稿的纠错增值.  相似文献   

14.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忠于原稿”即“对原稿负责”。1980年国家出版局公布的《出版工作暂行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既是对校对工作职责的界定,也是每个校对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的原则。 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原稿  相似文献   

15.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16.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形势的发展 ,校对工作中过去那种仅限于死对原稿、只校异同的校对原则 ,已不能适应图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了。只有既校异同 ,又校是非 ,才能满足“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物付印之前”的要求 ,确保图书的质量。因此 ,校是非是十分必要的。一、校是非的必要性1 原稿不可能做到无“非”我们科技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科技专著和大学教材为主 ,其中往往有较多的公式、图表、符号、上下角标等 ,比较复杂 ,极易出错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作者方面 :一本书稿往往系作者用多年的心血写作而成 ,其中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书稿是…  相似文献   

18.
校对者及其上下左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原 《编辑之友》2001,(5):43-44
校对在出版工艺流程中,处于编辑和排版的结合部.于是,校对者就有了左邻右舍.编辑者在校对者的左边,排版者在校对者的右边.编辑者把齐、清、定的原稿发到排版者那里(有的在承印厂,有的就在本单位),排版者照原稿录入、排版,打出毛样后连同原稿交给校对者.校对者与排版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你校一遍,他改一遍;他改一遍,你再校一遍,三番五次,直到清样为止.如果只"校异同",校对者与编辑者就可以不发生直接关系了,服从原稿就是服从编辑者.服从和被服从是单向的,也不互动.因为"校是非",校对者与编辑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双向互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采编系统已经被各家纸质媒体广泛应用,电子原稿取代纸质原稿,这使校对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成为过去时,即那种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校异同"模式转化为"校是非"为主的模式。由于校对客体、方式及功能的转换,新闻校对工作也呈现出再定位的趋势——向编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对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区别与联系张春融在出版活动中,校对与编辑都不是原稿的第一生产者,都不是出版物的一般读者,但他们都是把原稿变为出版物的生产者或创造者。编校自古是一家,并集于一身,这已人所共知,不再赘叙。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版生产力的发展,编校分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