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读了这段话,笔者不禁思考自己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过这座“桥”呢?蓦然回首,思绪已飞向那一个个令人欣喜、激动的瞬间……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凸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一、突破多元解读的瓶颈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首先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而学生走进文本是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  相似文献   

5.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6.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 ,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  相似文献   

7.
读,妙不可言     
刘艳秋 《阅读与鉴赏》2010,(7):39-39,19
新课标倡导: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站在桥的这边,如果对对岸充满好奇与期待,那么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登上阅读这座桥梁,去了解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9.
徐以萌 《山东教育》2005,(11):28-28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作品之意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仅能与作者会面;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才能与作者交心。与作者交心,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其所内隐的、可意会而没有言传之内涵,这就必需“悟”。阅读过程既是学生把作者作品之意化为自己内心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诗人普希金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而阅读就是人获取知识和净化心灵的良好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书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怎样才能让读者懂作者的心情,去和作者做真正的“对话”?现代文洋洋洒洒。泼墨如泻,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并且沟通感情呢?笔者认为,务必着力于以下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一、在教学中注重审美体验,了解音乐美黑格尔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月萍 《学语文》2012,(4):56-57
就欣赏诗歌来说,不同的读者凭借自己不同的美感体验领略到不同的美:就创作诗歌来说,不同的作者对于同一客体的观照依据各自不同的审美经验,创作出的诗歌会带有不同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4.
审美体验是美感的深化,与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性,它还具有超实感性与类似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亲证”加以体察,它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写作抒情性作品时只有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准确表达内在的复杂感情,在抒情性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也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披入情”,才能体察作品情感发展变化的动态流程。传达审美体验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审美体验是美感的深化,与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性,它还具有超实感性与类似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亲证”加以体察,它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写作抒情性作品时只有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准确表达内在的复杂感情,在抒情性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也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披文入情”,才能体察作品情感发展变化的动态流程。传达审美体验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对社会深刻思考的映射。体会文字的深层次内涵需要通过细致的精读,更需要读者需要去认真体会和感悟。捕捉文学作品的精华之处,是学生自我升华、形成品格的过程。在阅读体验中,精读文字,感受名著营造的意境,吸取文字的精髓,提高审美情趣,充实阅读体验是阅读审美的特征与实质。阅读原理就是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表现的那个时代、体验作者传递给世人的思想、获得读者自己  相似文献   

17.
所谓“鉴赏”.就是鉴别和欣赏.实际就是对作品的品评.就是在阅读中理解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鉴赏的前提就是鉴别.而鉴别则离不开阅读中的理解.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别的核心就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我从理解和审美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出了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感受和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平台的对话与交流,文本的意义是随这一对话品质的不同而释放不同内涵的。读者有立足文本意义、融入个体的文化背景、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力,文本有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作的必须被尊重的本意,它蕴涵着作者特定的认识、思想、情感,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甚至是偶  相似文献   

20.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语文课运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为美感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欣赏,提高学生的美感。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培养美感、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美,美感就不存在了。文学作品是作者美感的具体反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形象:首先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