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周光体"的魁首.陈衍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但他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并不是同样看重的,受清代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陈衍真正推崇的还是"学人之诗".  相似文献   

2.
朱熹对<诗·陈风>的理解,在<陈风>阐释史上有若干创新:注意到<陈风>中的歌舞元素并认为是在上者(陈国首位夫人大姬)之好倡使然;大胆废除了<陈风>之毛<序>,反对<序>主旨上的刺诗说;提出<陈风>诗篇思想内容上多"男女之诗"甚至"淫诗"观点.当然,朱熹这些创新之处是与他的整个<诗经>诠释学思想相一致的,是他<诗经>诠释视野下的<陈风>学.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吴澄要求诗歌创作应表现"情性之真"、"自然而然",因而他的诗自然典雅,又因其是著名理学家,所作之诗又讲究情性,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本文试从学者之诗和诗人之诗两个侧面来考察吴澄的诗歌。  相似文献   

5.
<独坐敬亭山>的"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诗着重描写了明末清初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堪当"诗史"之称.同时,他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且善于提炼语言,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值得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宋初的诗坛上,潘阆诗名早著.然而历来的文学史与诗歌史多衍刘克庄、方回之论,将其类归为晚唐体诗人,这种类归有粗略之嫌.诗歌在潘阆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的诗在宋诗演进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潘阆是一个自我意识颇为强烈的诗人,他的诗写出了自己的心态历程,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自我形象.其次,潘阆为诗推崇贾岛苦吟的创作态度,具体表现为"搜疑沧海竭"与"诗须字字清".第三,潘阆为诗追求"诗无入俗章"的新变,主要表现为创作方法上的以议论为诗,他的诗歌因此寓含了丰富的理趣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晋人张二棍的诗是朴素的诗,亦是感人的诗;朴素与感人,几乎是好诗的双核,却在当下诗歌中变得稀有。张二棍的诗与他的职业和生活经历——地质队队员——咬合在一起,这是我对他的诗有特别的亲切感的缘由,基于我自己出生并成长于地质队家属院的事实;但他的诗又超越了我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探队员之歌"一类的"山野诗",也迥异于文人骚客以亲近自然之名行亵渎  相似文献   

10.
王维有着"诗佛"之称而突出于盛唐.他有一颗追求进取的心,这在其边塞诗中表现突出.他笃信禅宗,能融铸文艺、宗教于一体,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捷径.其山水田园诗,在诗语之运用方面,能极画、声、光、态,表现出诗中有画之能事;其禅味诗,脱俗且爱自然,与自然合一,因而与其山水田园诗有着较多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正>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有"酒圣"、"酒中仙"、"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写下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诗篇。一、酒色清亮,尽显自然率真之风采李白有一颗赤子之心,天真烂漫,晶莹透明。人生  相似文献   

12.
诗画有机地结合,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标准.王维在文人画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被誉为"文人画之鼻祖",他在绘画中融入诗意、禅意,开创了山水画独特优美的"禅境?表现.诗与禅都是性情的流露,诗中追求画意,画中追求诗意,诗画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3.
启功先生是著名红学专家,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注解,多发前人之所未发,非常人所能及.以启老所说<红楼梦>里"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为契入点,论证:1)只有"满纸荒唐言"诗才是曹雪芹自抒胸臆之作,而"无材可去补苍天"及"字字看来皆是血"诗均非曹氏所作;2)论证黛玉、宝钗之诗反映她们迥然不同的性格;从版本、音误、形误和黛玉性格等角度论证"冷月葬诗魂"句当作"诗魂"而非"花魂",更非"死魂";从而印证启老所言,洵为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4.
禅学、佛法对王维诗歌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他晚年的创作好用"空"字入诗,这充分反映了他的佛性.正是这样形成了王维诗歌淡远清逸、空灵闲雅、飘零摇曳的风格,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独特的"诗佛".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于坚诗歌论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于坚创制出具有于氏鲜明烙印、独具特色的"切削"方法论-在瞬间或过程中完成"切片"的连续定格,于"反诗"与"返诗"中成就了"于坚体"的基本型构.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通",一个是"巧"."通"是从内容方面来看的,表现为"三通":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诗理;"巧"是从表达方面来说的,表现为"三巧",即比较之巧,比喻之巧和结构之巧. 钱先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对美国人演讲的《谈中国诗》真正做到了居高临远举重若轻.这篇演讲引用的国外资料之多令人赞叹,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印度等,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引用的中国资料是从古到今,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祭妹文>是袁枚的散文代表作,古之论者将<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作为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袁枚主张"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表露者也""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的这种主张在散文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在于独具特色的抒情.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声誉最高的一位,他天资奇纵超越流辈,诗、书、画有"三绝"之誉.他又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然而却只做了个七品官,一生故事不少. 郑板桥的画,声誉很高.但据传说,他从不给权贵作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