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通识教育的精神基质表征于四个层面:就精神价值而言,通识教育的"无用之用"是对技术主义的理性反思,以保持对"人的异化"的技术批判意识;就精神内涵而言,通识教育所倡导的"融会贯通"是对知识结构的整合、思维结构的完善及对能力结构的立体设计,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现实旨归的角度,通识教育推崇的"神与物游"的精神范式,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驱动;通识教育的精神追求在于人格结构的完善,通过职业情感的浸润让未来职业者"身心并赴"参与工作,实现对职业身份与个人精神身份的深度认同。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公民"。实施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鉴别性特征。强化通识教育办学思想、把握胜任力科学内涵、做好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改革与管理、重视师资培训是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讲,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生成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走出"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泛泛的知识教育"的误区.开展通识教育,至少要考虑"学校、教师、社会和学生"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前后是交叉包容.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专业下的通识教育,做到"一个学会一个精通":学会学习,精通专业.学会学习是大学的共同文化教育,精通专业就是表现出的个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指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一种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要搞好通识教育就必须厘清与通识教育有关的几个问题.通识教育的内容广泛,其目标在于培养有理想、守纪律、能做事、会做人、有教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学校要结合本校专业自身的特点,照顾到学生现有水平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既要扎根于民族文化,又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缺乏精英胜任力素养训练的问题,提出修正传统以技术性特征为主导的职业技术教育路线,加强精英通识教育。同时在分析实施职业精英通识教育主要难点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教育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通识教育延展的职业精英通识教育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识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适应本校校情的通识教育,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首先要认识到位,强化通识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作为基础教学部,通识教育是一个大课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注重加强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拓宽、打通学科基础为重点的通识教育,着眼于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围绕"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师资储备和学生素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新思路、新内涵和一些新做法,初步呈现了具有人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他的《现代学院与现代学校》一书中论述了他的现代通识教育思想。他反对自由选修制,认为自由选修制导致课程混乱以及学生知识过早地专门化、缺乏系统性。他对职业发展与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现代学院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普通的基本的科学文化训练,实施通识教育。对于如何实施通识教育,他提出了在课程体制上将绝对的自由选修制改为分组制(group system)、完善教育组织管理、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等一系列主张。他的现代通识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实施通识教育仍具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今天的"通识教育"已从高等教育领域延伸至职业教育和中学教育范畴,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对于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度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某一职业知识的学习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变化的需要。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  相似文献   

11.
吴琼 《教书育人》2012,(21):151-152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来源于西方的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兴起,"首先是因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过分专业化的实用性倾向,引起共同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其次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变化,加强毕业生对未来职业流动的适应能力,必须打好一个宽厚的基础;再次是为了促使学生关心自然科学发展的社会后果,避免人类的危机。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的局限,关注全人类。"[1]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生产提供者知识能力构成的多元要求,促使求职者的职业观念、职业行为、职业状态和职业能力的构成体系产生了重大变化。高职教育应努力改变当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和通识教育,努力做到"德育为先、实践为重",并以"通专合一"为理想和目标,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将他们塑造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健康、幸福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理念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人文选修课的能力培育功能值得关注。本文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且主要得之于人文教育。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想充分发挥大学人文选修课的能力培育功能,必须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进步、职业岗位群变化、新型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的出现,要求高职院校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其实施通识教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刘丹 《中国教师》2013,(2):40-42
<正>一、探析通识教育的宗旨,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9世纪的欧美学者鉴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体系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了"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便能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张淑杰  彭翠平 《考试周刊》2015,(39):149-150
随着人类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现代化转变,传统的力图将单一的知识精华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向通识教育转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形式化、教学目标实用化及课程设置混乱等问题。通识教育应该加强培育系统的整体性研究,从教育部政策导向到学校规定、高校通识教育学习监管评估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及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通识教育角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大学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学校全体人员集思广益、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和内容都较核心课程有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进步之处。哈佛大学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启示我们,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校改革过程中要及时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改革的民主性,注重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前沿知识和能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更加注重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中职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开展美术通识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在非美术类专业开展美术通识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所学的专业出发,培养学生的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满足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通过向学生传授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本文主要是从中职学校非美术类专业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当前中职学校非美术类专业开展美术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目前中职学校美术通识教育现状及解决对策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中职学校美术通识教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桑雷  马蕾 《机械职业教育》2020,(4):44-46,54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一不可。当前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现象,集中表现在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存在严重的专业壁垒、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为此,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通识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功能和定位,重塑通识教育目标,从"集成"到"嵌入";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从"拼盘"到"知识串";重整通识教育团队,从"合作"到"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就业力是新职业环境下个体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以就业力为逻辑起点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面临重知识能力而轻心理结构、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重职业技能而轻职业素养等问题。因此,要合理确定"就业力"涵义,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摒弃工具和功利主义思想,切实推行通识教育改革;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