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由于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这样的误区,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给予表扬和肯定,一堂课下来“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绝于耳。对这样空泛的评价,学生听多了也会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只不过是些惯用的手段罢了。  相似文献   

2.
赞美要实     
自从提倡老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所谓的赏识教育风行以来,那些溢美之辞,老师是给得慷慨了一些,学生又受用得廉价了一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学生也就是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在老师那里却是:“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堂课,这样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整堂课让学生的“闪光点”闪得轻飘飘的。  相似文献   

3.
表扬与批评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所以很多教师不管学生说得对不对,一味表扬鼓励,而且整齐划一。“棒,棒,棒!你真棒!”成了实验区最流行的课堂评价语言。教师在课堂坚持正面引导,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这是对的。但是这种表扬泛滥了就不是好事了。我曾经对一堂小学语文课作过统计,老师在这堂课上表扬了学生二十几次,全班学生一起说的“棒,棒,棒,你真棒!”就重复了十多次。学生回答一次,就在他的脸上贴一个笑脸或者其他的卡片,课还没上完,学生都已经变成大花脸了。当这种廉价的表扬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摆设之后,对学生到底还有多少帮助呢?这…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语文课,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但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便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觉得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  相似文献   

5.
表扬≠尊重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赏识,课堂上已极少听到教师对学生的斥责,更多时候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片赞扬之声:“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做得非常好”等,有些老师甚至在学生回答问题模棱两可时也大加表扬。这样无形中使学生无法辨别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弄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作出明确评价,对学生的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6.
“多表扬肯定没错!”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但在我们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给孩子增添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们还会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呢?一次活动使我对“表扬和夸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传莉 《课外阅读》2010,(10):160-160
今天听课回来,一起等车时,一位语文老师说:“唉,今天上午听了三节没意思的语文课。”“咋没意思了?”一位数学老师说。“咳,三节课都是老师在费力地讲呀讲,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默不作声地听着记着。”“我一直觉得你们语文挺有意思的,你看你们语文里有小说、诗歌、散文多有意思呀!  相似文献   

8.
赞美要实     
自从提倡老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所谓的赏识教育风行以来,那些溢美之辞,老师是给得慷慨了一些,学生又受用得廉价了一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学生也就是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在老师那里却是:“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堂课,这样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整堂课让学生的“闪光点”闪得轻飘飘的。最近,美国一些专家学者对美国社会赞美式的少儿教育方式提出了警告:赞美无过,但别走火入魔。美国人讲话喜欢用大字眼,赞美某人或某事时,经常会用诸如“我今生看到的最好的”,“这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9.
钱伟 《贵州教育》2012,(11):25-25
近一段时间,上四年级的儿子常常向我炫耀他被老师表扬的事,看他那神采飞扬的样子,比我给他买一个梦寐以求的“溜溜球”还高兴。我问儿子:“是什么事老师表扬了你?”他说一次是他帮助同学扫地,另一次是拾到5角钱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听后,我非常钦佩儿子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和赏识学生的做法。同时,也引起我在教育教学中对赞赏学生这一课题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课改以后,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总能听到教师这句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响起了声震屋宇的“嗨、嗨、嗨,你真棒”。面对着激情洋溢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生出了许多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记者日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听了几节课,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欠缺点什么。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记者看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据了解,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验区很流行。教师普遍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究竟出于什么考虑?一位教师说:…  相似文献   

12.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经过四年的实践之后,教师们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你真笨”,“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都不会?”这样的伤害孩子们自尊的字眼,听到的是“你真棒”“你的想法真大胆”这样的鼓励、表扬性的字眼。但是在听了这么多的课之后,笔者一直没有听到“不,你的想法错了”“不,你这样是行不通的”对学生否认的话语,在我们科学课上,本着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原则,有些场合恰恰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说“不”的。一、对于一些幼稚的想法说“不”江苏省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曾经在听了科学赛课后对某选手所上的课作出这…  相似文献   

13.
冬冬大便     
今天一早,冬冬的妈妈就告诉我,冬冬又三天没大便了,让我们想个办法。这真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有时任你好话说上一箩筐,他也不去蹲;有时去了,急得他自己都哭了,也拉不出来。吃完早饭打扫卫生时,旭旭来拿纸去大便,我灵机一动说:“冬冬,你和旭旭一块去吧?”“好!”没想到冬冬这么爽快地答应了。我给他俩拿了纸,并嘱咐他不用急,老师会帮他擦屁股的。我担心在旁他会紧张,就赶紧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冬冬高兴地跑来对我说:’张老师,我拉完了。”我一听赶快表扬他说:“你真棒,是自己擦的屁股吧?”“我擦了一半,宋老师帮我擦了…  相似文献   

14.
廉价的表扬     
一节语文公开课上,一名女生学生答对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得到教师热情洋溢的表扬,并奖励一颗标有“智慧星”的小五角星贴在了眉心处。此时的她激动不已,脸红扑扑的,整堂课左顾右盼,不时地摆弄那颗五角星,后面的课她根本就没有听。课后我问那个女孩“:为什么东张西望?”她说“:我在看老师对其他同学的表扬能不能超过我。”又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她说“:我只记住了老师问我的问题。”思考: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语言鼓励、物质激励不失为有效的策略。表扬学生没有错,但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回答,竟得到老师…  相似文献   

15.
拿起表扬的武器,这恐怕早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扎下了根。我相信我亲爱的同仁们肯定也早已体会到了“表扬”在教育中的力量。在日常教学中,我也习惯用一些表扬的术语,如“好极了、你真棒”等,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被表扬,并且因此增加了前进动力和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表扬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但是学生不知怎么了,不吃这一套.他们有的沾沾自喜,有的依然我行我素.教师的表扬成了麻醉剂,于是此时教师便深感疑惑:怎么孩子软硬不吃,这么难管教呢?其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评价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课改以来,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响起了“嗨、嗨,你真棒”。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掌声中坐下来了。面对着激情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这样三幅画面。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课改以来,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想起了“嗨、嗨,你真棒”的称赞声。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掌声中坐下来。面对着激情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这样三幅画面。  相似文献   

19.
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要求一名学生表演童话故事中的小猪贪吃的样子。这名学生的座位在前排,他跟平时回答提问一样,面对讲台上的老师表演了一番。然后,老师说:“扮得真好。表扬他。”全体学生很有节奏地边拍掌边说:“棒。棒。你真棒。”这掌声如同队列训练时的脚步声,整齐划一,但不带一丝儿热情;这喝彩声如同小和尚念经,嗓门不小,却没有一丝儿色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生硬而不自然。为什么明明不知道那个同学扮演得如何,老师说“好”,学生还跟着喊“棒”?老师表扬,学生就跟着鼓掌?他们的小脸蛋上明明写满了异议,为什么没有人发问?孩子们心…  相似文献   

20.
王啸 《学语文》2009,(2):18-19
过去关于课文的阅读理解是有所谓“标准答案”的。这种“标准答案”式的语文阅读教学背后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统一的一种人,于是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有不少老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竭尽所能地运用充满魅力的鼓励性语言.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们满嘴涂蜜,即使学生回答离题万里,老师们也会来一句:“很好,你真有创意”之类的话。在老师“亲切”的“表扬”下,课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阅读导向却是得不偿失的。你对我对大家对,你好我好大家好,似乎很民主很前卫,其实已矫枉过正,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