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现代性的一种解决和重建方案,是建立在对启蒙理性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基于他们所创立"实践的唯物主义"已经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哲学基础——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他们在这一全新的哲学引导下,完成了对启蒙理性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双重批判。在这个批判过程中,重建了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后启蒙理性。它既不同于启蒙那种抽象的、永恒的理性,也不同于当时浪漫主义、后来尼采和当今后现代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大潮中,余华对人性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警醒世人,震耳发聩,与“五四”启蒙思潮中的鲁迅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文化底蕴的浅薄,余华的批判缺乏一种理性精神的支撑,不可与鲁迅比肩。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童话艺术的开拓者。鲁迅译介的大量外国童话,也已经成为研究鲁迅思想的重要文本。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童话译介是作为一种"立人"之道出现的,其中的核心就在于早期形成的启蒙思想。而童话译介的过程中,鲁迅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的话语转换,这是其寻求启蒙方式的自觉表现。同时,童话译介还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和国民性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启蒙的角度理解鲁迅的童话译介及其意义,对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及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柯认为康德启蒙观的实质在于重新界定理性的自主运用和服从的关系。成熟状态是在合法界限内人们自主地运用理性,超出这一界限则绝对服从,而不成熟状态是两者都服从。福柯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其启蒙观的前提:启蒙的关键在于知道理性使用的界限,而批判哲学的核心恰恰在于对理性及其使用进行划界。理性使用的合法与否,取决于理性使用时主体的身份(即是普遍主体还是个人主体)。这不仅适用于启蒙观中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理性的私下运用,而且适用于批判哲学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使用。个人主体和普遍主体的区分是联系康德启蒙观与其批判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康德启蒙观念的研究中,学界并未给予批判哲学中所做出的理性与知性的区分以充分的重视,这导致将二者等而视之。但实际上,作为批判哲学的现实应用,康德启蒙观念必须以批判哲学为基础,因而在康德的启蒙观念中,关于理性与知性的划界思想依然存在,这一点应用到了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私下运用的区分当中。但这一界限并未能够阻止启蒙理性反过来限制主体这一悖论的发生,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即是以此来批判康德式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7.
康德对启蒙的开创性阐述是对启蒙运动的概括和总结。启蒙意味着理性的成熟,理性成熟的标志是理性的自由运用和理性界限的确立,启蒙的工具是批判。朝向无限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是康德哲学对人之本质的论证达到的最高顶点。  相似文献   

8.
启蒙运动将理性作为遗产留传了下来,近代女权主义继承了其自我反思的特征,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康德就启蒙问题对全体女性的评价.但在批判启蒙并进行自我证成和学科建设时,女权主义却难以摒弃理性反思这一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其争取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也都是启蒙运动的话语工具.论证的最终基础是历史成见而非纯粹理性,女性的自主性、女性学科的独立性以及民主、自由、平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女权主义在批判启蒙运动、追求各种权利的同时,面临一个两难处境,那就是挣脱启蒙运动去寻求自主和羁绊于启蒙理性.  相似文献   

9.
以鲁迅作品中公开处决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讨启蒙主义,集中讨论了鲁迅以民间诙谐文化尤其是狂欢化戏仿的批判策略来对抗封建传统的陋习,从而使其启蒙主义带有了狂欢化色彩。并在鲁迅作品中发现了双重公开处决、两种暴力模式,最后将鲁迅的启蒙指向了对民众的公开处决思维,在对民众的不信任中发掘出鲁迅启蒙思想中的新权威和新的蒙昧主义倾向,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批判策略。  相似文献   

10.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理性批判,抓住了人类主体体现自身本性最重要的支点——理性,对理性自身进行了批判。启蒙理性批判,不仅把工具理性的合理性概念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而且用于解释并证明,在人类早期神话中理性的异化就已初露端倪,从而揭示了理性异化的生存论根源。启蒙理性批判发展为法兰克福学派独具特色的工具理性批判。启蒙理性批判,继承了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与科学技术合理化批判,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身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2.
霍克海默尔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与尼采的"上帝之死"所开启的批判是一致的,它是对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焦虑﹑文化困境的逻辑反映.这一批判,高扬了主体性,人的自由﹑幸福和解放,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理应实事求是地指出.  相似文献   

13.
《滨州学院学报》2018,(1):68-73
"进化"与"启蒙"是理解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线索,而鲁迅的深刻正在于深信进化而又深疑进化,倡导启蒙而又警惕启蒙,达到了五四时代现代性的最高度。《狂人日记》是表现知识分子"二次觉醒"与鲁迅式"辩证的启蒙"精神的典型文本。但在五四以来激进的新文学主潮中,鲁迅式"二次觉醒"并未得到有效继承,对于进化、启蒙与革命自身的反思往往被延宕或清除。新时期开启了新的时代,但对进化与启蒙的崇尚仍是埋藏在新时期内部的一条主线索,从新时期至新世纪,知识分子对于20世纪80年代精英启蒙的反思也是滞后的,《废都》的畅销、误读与批判就是启蒙反思滞后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表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启蒙派、社会派的鲁迅研究者看来,这正是理解鲁迅全部文学活动的基础,是鲁迅自觉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的明确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传统的鲁迅研究将这一表述发挥到了极致,作为鲁迅这面新文学运动的大旗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流派的重要标志.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派、学院派以及海外汉学界鲁迅研究的日益"红火",这一表述却被目为了"文学功利性"追求的典型,人们不仅较多地谈论着其中的局限性,而且也怀疑它所传达的鲁迅思想的准确性.于是,在鲁迅研究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似乎很难听到有多少人在理直气壮地重申"为人生"了,无论是出于对鲁迅的轻蔑还是维护.  相似文献   

15.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开创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新纪元,其中收录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集中体现了二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与"大众文化"不同,"文化工业"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负面特征的描写,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恰以"大众"、"欺骗"、"启蒙"三个关键词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蒙蔽性和启蒙性,这在当代中国文化现象中仍有投射,颇具启示意义。然而,精英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论调也构成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应予理性、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16.
怀疑和警觉是对社会的理性关照,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也是连接"五四"与当代人文知识者的精神血脉.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陈映真的怀疑与警觉异常突出:其一,能够冷静反思与执着批判;其二,抱有启蒙的立场;其三,具备思想者气质和超前意识.但是,鲁迅的怀疑是生命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而陈映真的怀疑则保持在经验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读王往的这篇小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在知识分子“我”的视野中,故乡是贫穷破败的故乡,乡土中国的农民是愚昧麻木的灵魂,因此,“我”的还乡是无奈的、忧郁的精神之旅,其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的文化批判。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创遣》都可以看作是对五四运动启蒙本身和启蒙者进行双重反思的重要文本。阅读这两篇小说时需要两种不同视角。鲁迅的反思认为理性的启蒙逻辑并不等于生活的逻辑.他对启蒙者的反思集中在启蒙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力、行动能力和性格缺点上。《创造》既有着茅盾对于启蒙结果的体现者——被创造者在大时代中的迷失感到的困惑,也有着对启蒙的发动者一——创造者天真、不切实际思想的批判。相对于鲁迅反思的清晰和彻底而言,茅盾的反思则带有一定的犹疑和彷徨色彩。  相似文献   

20.
法兰克福学派以工具理性批判问题为切入点,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这三个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并揭示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