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体会到要做好教学工作,一定要很好地体会“意”、“艺”、“毅”、“义”四个字的重要含义。“意”,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对于教育工作的忠诚程度容不得“三心二意”。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会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讲课、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就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例如在英语课外辅导时,学生来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按一般要求,我给予满意的解答就已经尽到责任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读了两篇教学反思。一篇是在活动中进行识字教学的体会。从对教学过程的描述看,整堂课热热闹闹,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学生上课仿若在做游戏。读完反思不免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教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应该的,可是整堂课学生没有一点儿安静下来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这样的识字教学能有好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3.
要上好思想政治这门课,教师除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下功夫,处理好政治课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达到导与讲的统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所谓“放”是指一种科学、合理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放”呢?1.“放”之有“的”“放”首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所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放,而不是放手不管,任其自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成竹在胸,在课前就要…  相似文献   

4.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充分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刻道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我在教学中使用提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彭芳 《广东教育》2003,(2):31-31
语文教学应该“动”起来,鲜活起来,改变枯燥乏味的局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用“心”学习和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局面。一、化被动为主动钱梦龙说:“我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去探求知识时,语文教学才算“动”起来了。教学《项链》,我一上课就单刀直入提出问题:“玛蒂尔德值不值得同情?”学生面对问题,不敢贸然作答。于是令人满意的场面出现了:大家认真地阅读,紧张地思考,热烈地讨论。结果是出现了“值得”“不值得”两种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6.
张妍  李国军 《现代语文》2006,(9):109-109
在我们以往的作教学中,大多数语教师只注重了学生作技巧的训练与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成功和愉悦情感体验的培养,我认为这是值得广大语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利用变式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反复的机械训练。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地开展变式教学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精心挑选问题是成败的关键.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纵横思索、发散联想、推广引申、变式探究是进行变式教学的良好途径.本文通过“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几个具体案例,就变式教学中问题的选择与变式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之一,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这种教学思想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现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可行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次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毕业测查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教学其突破口之一是教学评价的改革,“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新形式的命题,要求学生根据卷面提供的数学情境,提出和解决若干数学问题,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同一个问题能突破原有的想法,有新的灵感,新的设计,新的思路,这就是创造思维,在数学复习课中,我常抓“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如企事业单位系统内部的资产整合、资源整合,科研系统内部的问题整合、结论整合,教育领域资产整合、学科整合等等。那么,语文课堂“整合”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遵循系统论(研究系统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和方法)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提高的关系,促进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其模式主要有:学生整合、问题整合、角色整合、目标整合、课内外整合等。  相似文献   

12.
在市教科所组织的一次“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向一位语教学的资深专家咨询了一个问题。我说高考的现代阅读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新的教学理念却倡导对本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这样,语教师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位专家笑而作答:既要“多元解读”.又要“追求真理”。专家的话体现一种辩证的艺术,我十分信服。语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是正确的。诚然,对本的解读.很多地方的确可以作多元解读,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无所谓是非高下之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也有不少地方却有最佳答案的选择。下面仅举两例作些阐释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中进行“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是十分必要、可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具体情境导入,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过渡;引导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拓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视野;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具体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大气压强教学中程序的使用方法。“大气压强”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比较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掌握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笔者设计一套程序教学方案,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大气压强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为了能在教学中与学生思维上同步和心理上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师“心理换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心理换位”应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绝不是搞一两个课题就可以实现的,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原理,依托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走进、熟悉进而掌握研究性学习。因此,我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性,新教材的单元编排体例,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试验、探索,逐步总结出一套既有语文学科特性,又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教学程序。  相似文献   

17.
王红 《广东教育》2004,(12):39-39
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数年的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四段式”教学法是我吸收借鉴了其他教学方法后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发展教育是第一要务。在新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的指导下,对待具体的教学工作要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激发式教学法”则进一步解决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完成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因素,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学生重在自主学习与实践,最终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语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传统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和学生“自我”丢失。语章程标准呼唤阅读教学“自我”回归。应该有教师这个“我”:确立“探究本位”的教学观,确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应该有学生这个“我”: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实践,注重情感体验;鼓励大胆质疑,尊重独特解悟。让“我”在阅读活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