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站在教育学术史的高度,审慎地选择教育学学术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科南特站在科学主义立场,突破了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束缚,对教育学科进行了理性分析,对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张在学术专家和教育学教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中,教育学教授作为“教育临床教授”,其主要价值是在学科教育和教育实习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兵波 《教育学报》2006,2(3):19-22,36
对教育研究的特殊性进行追问,虽然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研究的特点,但并不能恰当解决教育研究的地位、价值问题,更不能确立教育学的学术形象和学科立场。只有深入分析教育问题的性质,进而理解教育研究的性质,才有可能为教育研究建立价值基础;只有全面把握教育研究的文化性、价值性、伦理性和主体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建立良好的理解与共识。  相似文献   

4.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是叶澜老师及其团队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彰显了学术自信与率真的诗意。"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内立场"提醒我们教育学的研究谨防无立场、无自我立场的外因误导下,由教育学自身裂变而造成的"内裂危机"和由其他学科单向介入而引发的"外解危机"的双重挤压下丧失教育学科独特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教育中的人的研究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这使我们得以从教育学的立场思考教育中的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奠定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形态与教育实践形态整体重建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6.
教育中的人:基于当代中国教育学立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中的人的认识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在此背景下,以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为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整体重建奠定价值基础,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教育学人来说,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术生存状态,它大致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一是学科归属感,二是身份认同感,三是事业成就感。然而,由于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门游移不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人时常缺乏学术家园的归属感;由于教育学人往往跟从其他学科后面寻找理论研究的视点,致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术身份特征;由于教育学人不仅需要面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需要对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学科说明与价值判断,这导致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的评判十分困难。为此,面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幸福与教育"研究,教育学人尚需弄清楚走向职业幸福的路途。  相似文献   

8.
"统计主义"是当前教育实证研究中值得警惕的错误倾向。"统计主义"将教育实证研究窄化为"教育统计研究",将教育研究过程简化为统计学的操作过程,而对难以量化的教育思想、价值、情感等采取排斥态度。"统计主义"的实质是:方法中心,问题边缘;数据中心,事实边缘;格式中心,思想边缘。"统计主义"可能造成的风险是:教育学者"工匠化",教育理论"符号化",学科使命"空心化"。"统计主义"的产生与实证研究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密不可分,体现了中国教育学的"三重依附性"特征。应通过重审"实证研究"的内涵、重构教育学的"教育学性"、重塑教育学的"想象力"等路径来消解对"统计主义"的执着。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来看,还是从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特征来看,教育领域都无法拒绝不同学科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由此,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向:其他学科研究者为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而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探讨的“教育的立场”;教育学专业研究者力图通过研究,提高教育学理论水平,建立、完善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并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对教育领域中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这两种立场可以并行不悖,并有可能相互促进各自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需要一种"学科自觉".具体地讲:作为社会科学一员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本土立场";作为教育学基础学科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教育学立场";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的教育社会学需要一种"多元途径立场".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研究者关于教育研究"学科立场"的寻问及探究是在各种学科过于分化、盲目追求高程度专业化以及相近学科互相渗透的背景下出现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出现了"内裂"与"外解"双重危机。"内裂"是教育学学科内部的自身分解,而"外解"则是由  相似文献   

12.
得形而忘意——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察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文本,可以发现教育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清理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不同形态的研究路向,即"批判性"研究、移植性研究及教育学科学术的"建设性"研究。这些问题"得形而忘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教育研究的学术认同。反思之,我们应确立中国是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的基点、教育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研究的家、是教育学的生命所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如霍家特等人当年发起"文化研究"时并未过多计较自己的学科属性,丁钢教授同样是将重心放在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及问题上。只不过,霍家特等人是在"文学系"里开辟跨学科的"大众文化"研究,丁钢教授则是在"教育学"旗下从事学科界限同样模糊的"中国教育研究",并希望这种努力可以丰富"教育学"的生长维度与学术形态。  相似文献   

14.
对教育学人来说,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术生存状态.它大致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一是学科归属感,二是身份认同感,三是事业成就感。然而,由于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门游移不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人时常缺乏学术家园的归属感;由于教育学人往往跟从其他学科后面寻找理论研究的视点,致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术身份特征:由于教育学人不仅需要面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需要对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学科说明与价值判断,这导致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的评判十分困难。为此,面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幸福与教育”研究,教育学人尚需弄清楚走向职业幸福的路途。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可以把教育学置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寻找教育学在研究方法、指导思想、范式、领域、知识、价值取向、话语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研究者学术信仰、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危机表现。当前的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危机,应该放在“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中进一步加以认识和考察。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危机更直接地表现为对于教育实践的功能性危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批判性与我国比较教育危机问题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也是分析该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透过该视角可发现,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问题恰源于学科立场、科学立场、本土立场等方面批判性的弱化,而强化批判性则有助于建立中国的比较教育理论、实现研究价值、树立"谏诤形象",进而走出困局。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多种学科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借鉴,本文从中国语境中教育学学科多元化发展中所形成三种学科立场,即教育学研究的角色定位出发,系统探讨了学科立场下所形成的理性观、世界观、知识观、真理观、语言表述、方法技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方法论谱系,以求为各类教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反思研究立场的参照系,进而为建构更加科学的本土教育学知识,提供确立教育学学术信念的基础性准则.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一个由众多教育学科组成的教育学学科群(即教育学体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和流行,大教育和大教育学的出现和发展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教育学和教育科学二者其实是同义语、同义词,指的是同一事物。在教育学体系中,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不应称之为"教育学",而应称之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体系中居...  相似文献   

19.
《海南教育》2013,(2):56-58
<正>教育学自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诞生伊始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从此,职业分工和学科建制使教育研究领域形成了两个相对分离的、复合的特殊研究主体:一个是专业研究人员,他们的学术背景有的以教育学科为主,也有的以其他学科为主,辅以教育学科;另外一个是来自一线的研究人员。这两类研究人员即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可以说是教育研究的"两极",而在我国特殊的教育研究体制下,还存在这教研员这一"第三极"的教育研究主体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自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诞生伊始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从此,职业分工和学科建制使教育研究领域形成了两个相对分离的、复合的特殊研究主体:一个是专业研究人员,他们的学术背景有的以教育学科为主,也有的以其他学科为主,辅以教育学科;另外一个是来自一线的研究人员。这两类研究人员即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可以说是教育研究的"两极",而在我国特殊的教育研究体制下,还存在这教研员这一"第三极"的教育研究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